日本米價暴漲90% 日媒又甩鍋中國香港新聞網2月28日電 日本米價自去年下半年開始持續上漲,本月價格比去年同期暴漲90%。就在不少民眾和專家對這一問題進行反思之際,不少中日兩國的網民發現,有日本媒體卻試圖把日本國內許多商品的價格波動怪在中國頭上,而且“甩鍋”的角度甚至還自相矛盾。 新華社資料圖 《環球時報》引述日本廣播協會(NHK)報道,2月16日,全日本新聞網(ANN)在節目中援引採訪對象的爆料稱,日本米價是“被中國人炒高的”。然而,這家媒體給出的所謂“證據”,是一名目擊者自稱在橫濱中華街看到一名疑似中國人的女子購買大米,并表示“有多少就買多少”。 儘管日媒并沒有確認該女子的實際身份以及所購大米的最終去向,但由於這番“帶風向”,導致一些人在評論區責怪“中國人讓日本人買不起大米”。 不過,這種說法很快就被其他日媒和網民駁斥了。據日本《周刊文春》等媒體報道,日本米價暴漲的主要原因是大米產區在去年夏季出現極端高溫。此外,日本政府為了保護農業協會的利益,遲遲不將儲備糧投入市場使得問題進一步惡化。 日本IT media新聞網表示,把日本社會問題“甩鍋中國”成了某些媒體的慣用手段,比如全日本新聞網有關米價上漲的叙述,完全經不起推敲。 還有日本網民援引此前報道指出,美國洛杉磯亞洲超市內出售的日產大米,在算上運輸、稅費等成本後,售價仍比日本本土便宜。這中間的差價,要怎麼用“大米被外國人買走”來解釋呢? 中日兩國網民還發現,除了大米價格外,一段時間來日本媒體“甩鍋”中國的相關商品還包括咖啡、魚、牛肉、胡椒以及可可和日本威士忌,角度各不相同甚至自相矛盾。 比如,一邊怪中國人“搶購日本大米”,而幾乎在同一時間的2月18日,《日本經濟新聞》的一檔節目則為“日本威士忌滯銷,價格下跌”苦惱。據該媒體稱,此前中國大量購買日本威士忌,讓大量商家加大了對這種商品的生產和采購,可中國顧客的消費熱情下降,讓囤積了許多威士忌的商家措手不及,酒水價格不斷下跌。 除了直接涉及日本產商品外,當中國和日本在其他地方采購同樣的商品,也可能引起日媒的抱怨。 比如2024年7月,日本“現代商業”新聞網在報道中將日本“國民美食”牛肉飯漲價歸咎於中國。該媒體表示,此前日本會在海外收購大量速凍牛肉薄片,但因為中國火鍋產業對這種牛肉的需求激增後,日本收購該產品的成本上升。對於這種正常的商業行為,日媒卻對中國用上了“牛肉漲價元凶”的字眼。 去年5月,《日本經濟新聞》發佈題為“咖啡價格暴漲,是因為中國人愛吃榴蓮”的報道稱,由於近年中國對榴蓮的需求不斷上升,東南亞多國農民選擇將土地用於種植榴蓮,而不再種植日本曾大量采購的咖啡豆,導致日本人喝咖啡的成本大幅上升。 曾幾何時,日本汽車、美妝和家電等商品暢銷國內,日本將其視為本國產業界的重大成就。而如今面對全球化市場的風險時,日媒卻不時把正常的商業波動責任甩鍋中國。這種“萬事聯繫中國”的叙事邏輯,不僅忽視了現代經濟體系的複雜性,反而容易製造矛盾,不利於問題的真正解決。 (完) 【編輯:紀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