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發源於西方的采礦技術,啥時候成了中國企業的絕技?香港新聞網11月25日電 據英國《金融時報》11月24日報道,法國礦業巨頭埃赫曼集團(Eramet)印度尼西亞子公司首席執行官熱羅姆·博德萊(Jérôme Baudelet)表示,在鎳價走低之際,西方鎳業公司如果不和具備“豐富專業經驗”的中國企業合作,就無法實現盈利。博德萊說,中國公司的高壓酸浸(HPAL)技術對於建設鎳加工廠至關重要。此外,中國在相關設備製造方面也“實現了規模經濟”,壓低了加工成本…… 然而,據公開資料顯示,所謂“高壓酸浸(HPAL)技術”,其實并不是由中國公司發明,而是發源於上世紀60年代的西方礦業公司,但如今這項技術又如何成了中國公司的“絕技”?這其中又發生了什麼故事? 由中國恩菲承擔其多項工程設計、設備供貨和技術服務的印尼北馬魯古省OBI島鎳礦項目。圖自中國恩菲官方網站 今年9月9日,美國《華爾街日報》有一篇報道曾介紹,在國際礦產行業,傳統上都會使用HPAL法冶煉低品位的鎳鈷礦石,但這項方法“是出了名的難用”。從西方公司過去的經驗來看,其失敗率很高:這種工藝涉及高溫高壓,容易損壞設備,需要長時間維修。此外,HPAL法還會產生大量難以處理的酸性廢物。 上述報道稱,據不完全統計,過去20年間,西方公司的HPAL項目屢屢因高成本和技術問題失敗。那麼,中國公司又是如何在HPAL技術上取得突破的呢?讓我們繼續看《華爾街日報》是怎麼說的。 中國人只是吸取了教訓,做了改進 《華爾街日報》的報道舉例說,在本世紀頭十年,就有三個澳大利亞項目因為HPAL技術難題陷入困境,因為無法達到產能,最終陷入了嚴重的財務困境。此前,一家西方礦商在南太平洋島國新喀里多尼亞的一個礦廠投入了數十億美元,但該礦廠沒有按預期運行,最終被出售。 加拿大鎳業顧問萊爾·特里滕曾在世界各地的多個HPAL項目中擔任工程師。他表示:“五到六年的增長周期將使任何西方公司陷入癱瘓,這就是為什麼許多HPAL項目都轉交給了第二任所有者,或者直接消失了。” “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工廠,標誌著21世紀初以來的重大轉變。”文章提及,2008年,中企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承建了瑞木鎳鈷紅土礦,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恩菲”)負責技術問題。當時,中國的鎳技術在關鍵領域落後於西方。但經過數年鑽研,項目於2012年竣工投產,2016年實現達產達標,後於2018年實現扭虧為盈。 無獨有偶。2018年,中國力勤資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力勤”)與印尼HARITA公司合作,根據對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戰略預判,針對東南亞、尤其是印尼儲量大、難開發的低品位紅土鎳礦資源,擬在印尼建設紅土鎳礦濕法冶煉項目(OBI項目)。恩菲與力勤合作,為工廠提供技術服務和核心裝備。 據一名知情人士透露,2018年12月開始施工前,除了冷水淋浴和雙層床,工廠附近幾乎沒有其他設施。 2023年1月17日,由中國恩菲設計、核心設備供貨的力勤印尼HPAL濕法二期項目投產儀式在OBI島現場舉行。圖自中國恩菲官方網站 中國力勤總工程師王多冬介紹說:“中國工程師對生活和工作有著不同的態度。為了做好他們的工作,他們願意花很多時間在這樣偏遠的建築工地工作。”他提到,最後,工程師們使用了一種技術來降低最終鎳產品的水分水平,以提高效率。到2021年,項目前兩條生產線投入使用并滿負荷運行。 王多冬表示,力勤并“沒有試圖重新發明輪子”。他說,在研究了西方那些沒有成功的項目後,他們的重點是保持工廠設計的簡單和精簡,盡可能地實現自動化,以減少錯誤。“實際上,我們從這些失敗的項目中吸取了教訓,我們做了改進。” 隨後,中企紛紛建廠。如今,印尼至少有四家類似HPAL工廠在運營,2025年年底還會有三家投入運營。 根據中國恩菲公司網站介紹,自2004年開始,該公司經過十餘年自主創新,攻克了紅土鎳礦高壓酸浸(HPAL)關鍵技術,徹底解決了低品位紅土鎳礦開發利用的世界性難題,使占世界鎳資源超50%的低品位紅土鎳礦實現大規模經濟開發,為新能源電池產業鏈安全提供了最大程度的資源保障。 “2018年,6月底第一次到現場選址,8月啟動工程設計,12月現場施工打第一根樁。2021年,3月試車,5月投產,7月達產達標,11月27日產量過萬噸。” 2022年,中國礦業網曾報道稱,不到3年時間,中國力勤資源投資、恩菲提供技術服務和核心裝備的印尼紅土鎳礦濕法冶煉項目創出令全球鎳鈷行業驚嘆的中國模式,讓低品位紅土鎳礦大規模開發成為可能,使先進技術成為中國企業獲得資源開發機會的利器,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堅強的材料供應保障。 西方行業人士酸氣十足 面對西方企業的困境,中國工程師主動尋求解決方案;但面對中企的成功,西方行業人士則酸氣十足。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稱,中國利用關鍵技術成功重塑了鎳礦行業,這一事實令西方企業“惱火”,它們認為自己受到了“排擠”。還有一些西方公司酸溜溜地聲稱,中企在政府貸款、環境和勞工問題上獲得了“不公平的優勢”。 不過,擺在面前的各項數據,令許多西方礦商和分析人士不得不承認,中國礦業公司在HPAL項目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且擅長選礦。總部位於英國的數據提供商Fastmarkets的賤金屬研究主管威廉·亞當斯表示:“這個例子非常典型:中國工程師利用一種非常複雜的技術,迅速啟動了印尼的鎳項目。” “中國的成功重塑了這個行業,”《華爾街日報》承認,中企“為市場注入了大量的新供應,加速了鎳和鈷價格的暴跌,擊敗了西方的競爭對手”。 而英國《金融時報》24日的報道則指出,中國企業在HPAL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後,新的鎳加工廠得以更快、更高效地建成。惠譽旗下咨詢企業基準礦物情報公司(BMI)數據顯示,中國境內或中企在海外精煉的鎳的占比已從2015年的34%上升至今年的58%。 數據顯示,全球供應量中,中企精練鎳占比為58%,中企精煉鈷占比達75% 《華爾街日報》截圖 與此同時,澳大利亞、新喀里多尼亞、巴西和美國的鎳礦和鈷礦已經相繼宣布關閉或即將關閉,根本無法與中國礦產的激增進行競爭。澳大利亞礦業公司必和必拓今年7月表示,預計廉價鎳將繼續湧入,因此該公司將暫停在西澳大利亞的鎳業務。 德國化工公司巴斯夫和法國礦業公司埃赫曼特曾於2020年簽署協議,計劃在印尼東部建設一個HPAL設施,但今年取消了這一計劃。巴斯夫解釋稱:“全球鎳市場發生了重大變化。”(完) 【編輯:許豐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