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
逛館觀展走起!春節新年俗讓博物館熱持續升溫
如果認為“就地過年”等於“宅在家”,那就錯了!這個牛年春節,人們不僅貢獻了最“牛”春節檔,還讓博物館熱“熱上加熱”。 2月12日(農歷正月初一)上午10點,中國國家博物館西大廳,十余位國博書法家揮毫創作500幅福字...
02-23
-
考古第一現場:神秘夏朝是否真實存在?真相只有一個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舉動更是為民眾所津津樂道。在史書記載中,治水有功、德高望重的大禹成為部落領袖,並成立了夏朝。夏朝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最早的王朝,但這一久遠的民族記憶,因時光的流逝而變...
02-22
-
難得一見!1933年版的圓明園遺址實測圖長這樣……
近日,熱心市民康睦先生向圓明園管理處捐贈了家藏的1933年版《實測圓明園長春園萬春園遺址形勢圖》。該實測圖首次采用現代科學測繪手段,保留了圓明園最準確的地理信息,是迄今為止最可靠的一份關於圓明園遺址的實地測繪圖。 ...
02-22
-
遵義會議: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在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子尹路96號,一個小院一棟樓,青瓦丹柱,灰磚白墻,樓旁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槐樹,它們共同見證了中國共產黨一段驚濤駭浪般的歷史——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在這裏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
02-22
-
無效化妝?看看8000“西北儺”的“妝後”復古氣質
近日,陳列於蘭州市七裏河區一民俗文化館中,數量眾多、場面震撼的數千儺面具引起網友關註。不少網友調侃面具上色前後稱,“這才是無效化妝和有效化妝的強烈對比。” 參與了儺面具的雕刻與“上妝”過程的任勤卓說,“制作儺面具最...
02-22
-
中國這些史前藝術,原來都是高顏值“擔當”!
“許昌人”遺址微型鳥雕像、高廟白陶、雙墩陶塑人面、仰韶彩陶、紅山玉龍、良諸微刻、石峁石雕、二裏頭綠松石龍…… 有“超級國寶”之稱的二裏頭綠松石龍。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中華文明“滿天星鬥”的史前遺址上,發...
02-22
-
穿男裝、著胡服,“大唐胖鈕”有多酷?
前有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後有春節期間出圈的《唐宮夜宴》,今年2月份,唐代服飾著實驚艷了世人。 尤其後者,在僅有幾分鐘的舞蹈裏,表現了唐朝少女們從準備、整理妝容到夜宴演奏的過程,也在一顰一笑、一舉...
02-20
-
一戰“中國赴歐遠征軍”計劃為何夭折
眾所周知,一戰時期中國派遣十幾萬華工赴法,有力地支援了西線戰場協約國的作戰,為協約國最後的勝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不為人們熟知的是,在1917- 1918年間,中法之間曾經制定一個中國遠征軍赴歐參戰的軍事計劃,成為...
02-20
-
和珅到底貪污多少 為何會超過清朝國庫收入
晚清外交家薛福成所著的《庸庵全集》裏面有一節叫《查抄和珅家產清單》,數字挺嚇人的,已經估值的為兩億六千四百萬兩白銀,加上沒有估值的,總計約11億兩白銀,而當時清朝每年的國庫收入才7000萬兩白銀。 這本書可不可靠?...
02-20
-
林則徐禁煙後,他竟提議種植鴉片
如何對付鴉片,一度是大清國高層政治站隊的標準。 光祿寺卿許乃濟顯然是另類,他居然提出,既然吸毒無法禁絕,不如準許民眾種植鴉片,以國產毒品對抗進口毒品。 在許乃濟1838年提交給道光皇帝的報告中,抱怨說政府一刀切的...
02-20
-
古人怎麽吃?揭秘“有味道”的中國考古
中新社2月20日電 “誰家過年不吃頓餃子”,這句民間俗語足以表明餃子在中國人食譜中的特殊地位。然而根據歷史文獻記載,過年吃餃子的習俗最遲出現於明朝。這種春節期間的吉祥食品,古時亦有“嬌耳”“牢丸”“匾食”“水點心”“...
02-20
-
女高師,培養了中國婦女解放運動先鋒
位於西城區新文化街45號的魯迅中學,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女子高等學府——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舊址。100多年前,在李大釗等新文化運動先驅的影響下,以繆伯英等為代表的一批青年女學生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走上革命道路,成為中國婦...
02-19
-
北京地區以牛命名的地方為啥這麽多?帶你一起尋蹤溯源
北京地區以牛命名的地方很多,僅以大運河、長城和西山永定河三大文化帶為例,其中以牛而稱的地名與景觀便有多處。牛年伊始,尋蹤溯源,別有情趣。 大運河文化帶:水草豐茂宜放牧 大運河文化帶以元明清時期京杭大運河北京段為軸...
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