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通說

通說:為“台語”正名 民進黨竹籃打水

分享到:
2024-08-01 09:00 | 稿件來源:通說

【字號:

近日,台灣當局又在教育方面“瞎折騰”。

台立法機構日前的一場質詢中,綠委陳培瑜要求將“閩南語”正名為“台語”,并聲稱獲得超過八成台灣民眾支持,已成為“民間共識”。配合其建議,台教育部門稱因應當局“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書面用語規範”,將“閩南語”更名為“台灣台語”。

實際上,這是民進黨早就想推動的“事業”。

2022年,台行政機構核定文化部門提出的“語言發展報告”,在公文表述中使用“台灣台語”,教育部門當即表態對“閩南語正名為台灣台語”進行盤點。換言之,在當局前領導人蔡英文任內,民進黨已開始醞釀“台語正名”。

正名計劃直至2年後才嘗試落地,來自客家人、“原住民(台灣少數民族)”等群體以及學術界的阻力是重要原因。

各族群質疑為何要將閩南語“升格”為代表台灣的台語,學界則批評“台灣台語”的表述繁雜冗餘,擔憂在關鍵選舉前流失支持者,民進黨也不願大張旗鼓推動“正名”。

今年大選結束後,民進黨打破魔咒、延續執政,在“語言政策”上終於找到機會將反對聲音放一邊,把“台語正名運動”擺中間。冠冕堂皇的“語言發展需要”只是幌子,民進黨堅持推動“台語正名”的核心目標,在其全代會上展露無遺。

21日民進黨全代會上,兼任黨主席的當局領導人賴清德全程使用“台灣台語”致詞,強調要建立“台灣主體性認同”。所謂“台灣主體性認同”,實際上就是民進黨一貫推進的“去中國化”,要全面徹底地切斷台灣同大陸的一切紐帶,明顯源自大陸的“閩南”二字自然需要剔除。

藉由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民進黨當局已使得兩岸間的實體交流幾近中斷,但文化交流卻并非一灣海峽、一紙公文可以阻擋,因此民進黨除了在教育上“去中國化”,在文化民俗上也要做到“去中國化”。

此般目的驅動下,民進黨日前甚至提出荒謬的“媽祖統戰說”,把在台灣擁有千萬信眾的媽祖、關公等民俗信仰稱為大陸“統戰工具”,意欲壓制台灣宮廟、信眾赴大陸參訪,阻擋兩岸行之有年的宗教交流活動。

如今民進黨又將“去中”的黑手伸向日常用語,要將“閩南語”正名為“台灣台語”,重塑為一種誕生自台灣本土的語言,甚至認定為某種程度上的“官方用語”。但這樣的做法就如“媽祖統戰說”一樣荒謬,台灣民眾使用的“台語”,與福建、香港乃至東南亞地區數千萬人說的“閩南語”幾乎沒有分別。

事實上,無論是閩南語還是“台語”,這個在台灣有時也被稱為“河洛話”或“福佬話”的語言系統,始終就是一種方言,與大陸閩南等地方同屬一個體系。

民間會因地域不同和部分語音變異,約定俗成稱為潮汕話、泉州腔、漳州腔及台灣鹿港腔、宜蘭腔、台南腔等;但在官方認定上,近百年來就是一個方言,且與漢語言文字密切綁定,無論是音韵學上的語音轉換,或是訓詁學上的語義規律。台灣當局最新舉動,確是一個罕見的實質舉動,讓人不免聯想起政治目的。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閩南語本身就與民進黨“去中”的理念相悖。

以“走”稱呼跑、以“鼎”稱呼鍋、以“箸”稱呼筷子,閩南語延用至今的“古代漢語表述”不勝枚舉,甚至被認作是研究古漢語的“活化石”,將這種源自中原河洛文化的語言定義為“台灣台語”,民進黨自己印證了兩岸文化聯繫之緊密,仿佛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另一方面,台語的稱法,在台灣社會一直存在爭議,很多非閩南語族群都質疑稱法背後,反映的是一種大福佬主義(閩南族群移民後裔中心論)的想法。同時,當與客家話、原民話并列論及的時候,人們還會將“台語”講回,解釋是“閩南話”或“河洛話”。

 當“台灣台語”無法與“閩南話”做嚴格分野時,台灣當局的政治動作終將淪為“竹籃打水一場空”。

以意識形態干擾民眾日常生活,民進黨意在通過“去中”塑造“文化‘台獨’”,許多荒唐可笑、自相矛盾的動作頻出,顯然與賴清德自詡的“務實”相去甚遠。正如當局前領導人馬英九所言,賴清德其實是天真,“台獨”再怎麼務實,也不可能實現。

【編輯:胡雪石】

視頻

更 多
李家超到訪黃大仙 就《施政報告》聽取市民意見
【通講壇】香山論壇務實對話 南海問題各國態度如何?
香港警察學院結業會操|簡啟恩:現在社會平穩安定 實仍暗湧處處
美國反華議員逼問英特爾高管 試圖給中國潑髒水:天吶!為什麼你就是不願意這麼做?
陳水扁給柯文哲“送暖”用意如何?
哈里斯對戰特朗普 這一局誰贏了?
香港青年聯合國發聲:關於香港 這些數字足以證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