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通說

通說:“台灣台語”是個什麼東西?

分享到:
2024-07-23 07:54 | 稿件來源:香港中通社

【字號:

台當局教育主管部門近日公告,將把推行超過十年的“閩南話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改名為“‘台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消息一出,引發輿論抨擊。

該部門聲稱,此舉是因應台行政機構的“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書面用語規範”,并配合民進黨立委的建議。未來台灣地區語言發展報告或其他文書資料,也要參照書面用語有關規範,修改相關用語。

然而,這個理由根本站不住腳。將閩南語改名為“台灣台語”,首先在用詞上就根本不通。“台語”即意指“台灣的語言”,前面再加“台灣”,豈不畫蛇添足?難道日本人會說“日本日語”,英國人會稱“英國英語”嗎?抑或還有“廣東台語”或“福建台語”之類的語言嗎?

事實上,這不是民進黨當局第一次提出“台灣台語”。

台立法機構前負責人游錫堃此前曾提出,台灣的中醫、中藥應改稱“台醫”、“台藥”。此言一出,引發軒然大波。有網友質疑,按這邏輯,凡名稱裡帶“中”字的是否一律要變成“台”字?“中間”是否要改為“台間”,“中秋節”是否要改名為“台秋節”?

操弄對帶“中”字的專有名詞進行改名,以實現“去中國化”或者攫取政治利益,已非綠營首次。而誇張的是,刺激他們神經的,除了“中”字以外,還有英文單詞“CHINA”。

從陳水扁執政時起,民進黨就不時炒作把“中華航空”改為“台灣航空”。新冠疫情暴發後,華航配合當局要求向歐美運送口罩,卻因為華航的英文名稱是“CHINA AIRLINES”,民進黨認為恐讓其他國家誤以為是來大陸運送的口罩。於是華航改名呼聲又起,當局也藉此要求華航想辦法提高“台灣辨識度”。

2020年年底,華航重新設計貨機塗裝,不僅將英文名“CHINA AIRLINES”移到機尾,字體也同步縮小,機身主體空間將用來塗裝“台灣意象”。沒想到改完不久即有媒體爆料,由於新塗裝增加了飛機飛出去的難度,這些帶有台灣元素的塗裝最終通通消失。

“這叫做‘背骨(閩南語指背叛、忘恩負義)’!”中國國民黨立委謝龍介日前在一場座談會上,怒斥民進黨當局大肆搞“去中國化”。他說,閩南語是老祖先留下來的資產,民進黨人要知道祖先留了什麼,而不是不斷切割,連祖先留下來的都不要,這樣有理嗎?

國民黨立委洪孟楷指出,民進黨當局用意識形態執政,是讓台灣民眾最沒有辦法接受的事,尤其在名稱上面動手腳,但本質上沒有絲毫改變,說穿了只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已。

他批評民進黨當局,對民眾關心的民生議題視而不見,卻持續在名稱上做文章。奉勸民進黨當局放棄意識形態掛帥,好好了解民眾需要什麼,才是應該展現出來的態度。

“欲蓋彌彰、徒勞無功、居心叵測”,台灣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系主任吳昆財以12個字回應。他表示,全世界有數千萬人使用閩南語,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也有華人使用,在當地同樣稱為閩南語,沒有人認為有政治意涵。為何在台稱閩南語就有政治意味?這種“去中國化”的心思昭然若揭。

他建議,台當局應務實不務虛,不需要刻意區分,通稱為閩南語最適宜。所謂“正名”的舉動只是為了“台獨”意識形態的政治操弄,注定將徒勞無功。

輿論指出,閩南語,源出中原河洛,在中華民族以黃河流域為幅員的商周時代,曾是官方語言。遷徙到台灣的河洛後代,居然不惜篡改歷史,還囫圇吞棗,把祖先輝煌的語言稱為“台灣話”,自取其辱。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副教授劉性仁刊文稱,在台灣,閩南人講閩南話,客家人講客家話,還有很多民眾講普通話,這些都是台灣人民日常交流所使用的語言。但民進黨當局卻以“正名”為幌子,用“台語”取代閩南語,這是在語言政策上“去中國化”,往文化“台獨”的方向邁進。

事實上,在語言層面搞“去中國化”,已是民進黨的慣用手段。早在陳水扁時期的2003年,民進黨就試圖推動“語言平等法草案”,2007年又推“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但由於引發極大爭議,未獲成功。

2017年,二度執政的民進黨當局故伎重演,再度提出“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并在2018年憑藉民進黨立委在立法機構的多數優勢三讀通過。

此法案一出,立即引發外界強烈質疑。輿論指出,官方語言的存在意義,本來是為了便於溝通,所以全世界多數地方都只有一種官方語言。現在民進黨當局反其道而行之,所為何來?

有學者表示,語言是重要的文化、政治載體,一個地區或國家的語言應是漸進融合的,但民進黨當局的做法卻是漸進“拆解”,是瓦解語言所承擔的使命,是搞“柔性台獨”。

就在該法通過後,台文化部門便建議,將閩南語、客家話正名為 “台灣台語”、“台灣客語”。而根據該法規定,自2022學年起,閩南語、客家話、台灣少數民族語言等所謂“本土語言”,被列入中小學必修課程,引發師生與家長的不滿,更有大學教授將此形容為“舌尖上的‘台獨’”。

眾所周知,無論是閩南語還是客家話,都是中國的地方方言;無論是閩南文化還是客家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就像很多台灣民眾第一次到廈門、漳州、泉州,發現當地人說的話和自己一樣,這充分說明兩岸同根同源。兩岸從來是一家,有著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血緣、共同的祖先,說著彼此聽得懂的話。

民進黨當局企圖利用語言作為工具,搞所謂“正名”,改變不了深植於台灣社會的中華文化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兩岸歷史文化的連結與淵源,不是“台獨”想斷就能斷的。

【編輯:陳爍】

視頻

更 多
澳門回歸25周年|土生葡人:現在就是澳門最好的時代
澳門舉行升旗禮慶回歸25周年 市民:有強大祖國支持 澳門定會越來越好!
回歸25年 澳門工體委主任:國家真的很眷顧澳門
澳門新特首岑浩輝上任後首亮相 冀團結社會各界 推進澳門向前發展
澳門回歸25周年 街頭巷尾氣氛正濃
香港房屋局局長的心願:在石屎森林中投下一束光
【通講壇】特朗普與周受資會面,TikTok禁令會有轉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