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通說

通說:疫後清明 只此青綠

分享到:
2023-04-05 21:28 | 稿件來源:香港中通社

【字號:

第四個春天,也是第一個春天。疫後的首個清明節,沒有了限聚令,祭祖的人們可以淋灕盡致地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先人的思念。

不少曾受新冠疫情影響無法返鄉的港人今年紛紛北上祭祖,亦有身在內地的港人南下祭拜。

過去三年,受限聚令等防疫措施影響,港人掃墓時要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如今社交距離措施全面放開,眾多家庭成員攜帶著祭品結伴而來。

前來祭拜先人的市民說,今年終於可以不用和家人分批祭拜,先人看到大家聚在一起也會開心些。

從祭品來看,疫情時暢銷的口罩等與防疫相關的貨品,今年銷情一般,反而是生果和魚蝦蟹等代表健康食物的紙扎品銷情較好。有祭品店店主相信今年銷售額能追回疫情前九成。

4月5日清明節,香港高鐵站內人潮湧動,不少是回內地祭拜的香港居民,年過七旬的黎先生就是其中一員。

自疫情暴發後,年歲漸長的黎先生很少前往公共場所,更未回鄉探親。疫情期間,每年黎先生都會拜託親戚代行祭拜,未能回鄉讓他一直心存愧疚。隨著兩地全面通關,今年黎先生乘搭高鐵回老家,預計在家停留3天,祭拜先人的同時,也和內地家人好好團聚一番。

港人北上祭祖的同時,也有不少人南下祭拜。港人徐小姐的家人前年不幸離世,今年清明節她特意從內地趕回香港,為已逝的家人上一炷香。

香港入境處預計,4月1日至10日有逾900萬人次經各口岸出入境,已加派人手在各口岸協助旅客過關。

香港中通社記者近日特別到羅湖口岸、福田口岸、深圳灣口岸等各大口岸探訪,發現各大口岸都迎來掃墓、出遊的高峰。進入內地的遊客幾乎都是返鄉祭祖者,而經深圳出發的多條主要公路都持續擁堵。

香港中通社記者 許其皓 攝

自2019年起,因新冠疫情嚴重,世界各國都採取了嚴格的防疫防控措施,導致許多海外遊子都無法回鄉祭祀。踏入2023年,隨著疫情慢慢緩和,許多國家和中國內地也終於放寬防疫限制、邁向復常。除了港人,一班在外遊子也終於可以在今年清明連活節假期的日子,踏上回鄉掃墓之路。

為何中國人這麼重視清明?

清明節又稱‘寒食節’,是漢字文化圈傳統節日,也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這也是一個中國人掃墓、祭祀祖先以表孝心的重要節日。”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研究的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席珍彥向香港中通社記者解釋清明的緣由。

春節、清明節、中元節與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甚至春分、秋分、中秋、冬至、寒衣,古時都有可能是掃墓佳辰,尤其寒食節更是掃墓、祭祖、踏青、出遊的好日子。不過時至今日,現代人大多僅於清明節時,會至祖先墓地進行清理、除草。雖然無法知道寒食節在什麼時候被清明節取代,但從唐代多首與寒食節有關的詩來看,至少在唐時,中原人士仍然有紀念寒食節的習慣。

按席珍彥所說,清明節除了祭拜祖先,悼念已逝親人外,清明正是春意盎然、草木吐綠、萬物復蘇的時節,此時,也是春遊踏足的大好時候。自唐朝開始,朝廷就給官員放假歸鄉掃墓祭祀,這種習俗也一直延續至今。

香港中通社記者 許其皓 攝

不過,由於各地文化的差異,各地清明祭祀的方式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有: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除了祭祀、踏青,清明節常見的活動還有插柳、放風箏、盪鞦韆、拔河等;而在說法上各地也有差異,閩南人稱掃墓、掛紙、探墓厝,如有攜帶三牲等供品,就稱作“培墓”;客家人則呼為掛紙、福州人稱為硩紙或軋紙、廣東人叫拜山、行山等。

掃墓是維護、修整祖先墳墓及其環境的祭祖活動,用意在慎終追遠、思念祖先,同時亦能聯絡族人,有子孫團聚的意味。中國最早的春祭在寒食節,因寒食節與清明節日期相近,一般是在清明節前一或二日;現在北方部分地區仍然在寒食節祭祖,後來就慢慢改為清明節掃墓,寒食節也融入了清明節;部份地區亦有在春節、元宵、春分、上巳(小清明)、秋分、重陽和冬至進行掃墓。

【編輯:張琦】

視頻

更 多
在香港過中秋節太熱鬧!月餅圖案香港上空高高掛起 飛龍各區遊走
李家超:中央贈港大熊貓計劃9月底抵港 盼望年底與公眾見面
香港火龍起舞氣氛濃 萬人空巷迎中秋
香港功夫影星徐少強因病逝世 享年73歲
【灣區行·撞見專精特新】就在深圳 想不到還有這麼多“隱形冠軍”
這個萬聖節 來香港樂高探索中心參加狂歡派對!
【通講壇】西班牙突然“轉向” 歐盟對華電動車關稅有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