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說:東升西降,全球疫情為何突現“詭異”趨勢?不知不覺間,鄰國日本竟“取代”美國,新冠確診病例連續5周居全球之冠,死亡病例亦連續兩周名列全球第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在8月15日到21日的一周內,共新增逾530.6萬例確診病例,日本在這一周新增逾147.6萬例,新增確診病例占全球約四分之一。日本第七波疫情肆虐之際,連首相岸田文雄亦未能幸免、確診了。 放眼全球,多國及地區疫情走勢均不樂觀! 比如中國香港,8月25日新增8579宗新冠確診個案,包括8282宗本地確診及297宗境外輸入個案。時隔5個月,確診病例再創新高。 (香港中通社圖片 張海德攝) 香港疫情來勢凶猛,亦波及不少城中名人,包括藝人曾志偉。他日前確診新冠肺炎後,不得不缺席節目錄影,更一度傳出病情嚴重,聲音沙啞。 對此,曾志偉的回應倒比較“淡定”,指經常開會接觸不少人,確診也是意料之內,“自己情況還好。” 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警告,按現時升勢,單日確診個案突破1萬宗並非不可能! 再看被“鎖台”數天的台灣,25日新增27275例確診病例,累計確診病例已破500萬。 哪怕被視為“抗疫優等生”的內地,雖不似境外、動輒日新增確診病例數十萬,但近期多個旅游熱地均暴發疫情,連此前少有個案的海南三亞、新疆伊寧等地都出現病例...... 試問,地球上還有沒被新冠病毒侵襲的地方嗎? 香港,儘管抗疫“不躺平”,但身處其中的每個人,總感覺像“擊鼓傳花”——今天,你中“疫”了沒? 按理說,全球多國及地區應纍積不少抗病毒經驗,其中不少地方醫療產業更十分發達,為何仍無法壓制疫情? 原因或與這三點有關! 一,病毒變異 就日本疫情“詭異”的走勢,香港醫務委員會執照醫生協會副會長唐繼升25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訪問分析,目前正在日本肆虐的主要是奧密克戎BA.5毒株,而很多日本人都是接種了第一代新冠疫苗,所以對新變異病毒株的防護力比較弱。此外,這一類型變異毒株的特點是傳播力非常強,是迄今為止傳染性最強的變異株。 日本病例為何能一舉“超越”美國?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李秉穎指,全球只有日本疫情較為特殊,BA.5疫情興起後比先前疫情還要高,這或許與日本年輕族群疫苗覆蓋率偏低有關。而美國疫情僅有小幅上昇“不像海浪的浪”,上昇約百分之幾十,可見原先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可有效壓制下一波疫情。 他強調疫苗接種是最重要的,尤其是老人等高風險族群須接種疫苗。 香港疫情反彈亦被認為與BA.5毒株的流行有關。8月25日,香港懷疑帶BA.4或BA.5占比為43.9%,至於BA.2.12.1約為7.7%。 據悉,奧密克戎BA.5具備“3增”特性,第一是免疫逃脫增加,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發現,BA.4、BA.5是BA.2的4.2倍,是原始毒株的19.2倍,一旦BA.5成為社區的主流病毒株,會造成更多的突破性感染;再來是傳播力,日本研究發現BA.5的傳播力是BA.2的1.4倍左右;第三是再感染增加,南非研究發現,BA.1個案中有11.5%有確診過,但BA.4、BA.5的感染者有18.9%之前確診過。 二,防疫政策 美國此前一直采取“躺平”的佛系抗疫政策,致使不少民眾在3年內陸續感染新冠病毒,對病毒已具備一定免疫力,反倒造成其當前確診病例未見明顯上昇,甚至呈下降趨勢。 (香港中通社圖片) 在日本第七波疫情開始之初,岸田文雄宣佈,日本政府不會采取限制行動的防疫措施。3月1日起,更解除部分入境禁令,特許部分地區的合資格人士入境;相隔一個月多後,解除對106個國家或地區的入境限制,容許商務、學生或以就業為目的的外籍人士申請相關簽證入境…… 為振興經濟,日本政府早前宣佈開放觀光團客入境,但觀光入境人數卻不如預期。岸田文雄8月24日宣佈,自9月7日開始,進一步放寬入境限制,包括打滿3劑疫苗免陰性證明。 唐繼升指這是日本疫情形勢惡化的根本原因,而且感染的基數很大,所以死亡率看似不高,但死亡人數非常大,這是值得關注的。 承受新冠疫情的巨大壓力,為何日本仍堅持放寬防疫限制?分析認為,這主要因為日本的經濟深陷泥沼。 自疫情暴發以來,日本一直致力於讓經濟持續成長。相較中國、美國,甚至歐洲等大國,日本雖然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但其經濟至今尚未回到疫前水平。 今年首季,日本GDP較前一季萎縮0.6%。再加上俄烏衝突、能源價格飈升和日圓貶值等因素,均讓日本今年經濟前景混沌不明。 為了經濟,日本最近甚至還放棄福島核災以來的凍核政策,準備大幅重啟核電。 剖析過日本,回看香港,同樣是兩難間。 外界一直批評香港防疫政策“兩不靠”、一直在“仰臥起坐”。 內地地廣人多,情況複雜,堅持“動態清零”政策,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也有自己的特殊情況,要成為“活港”就要人流,故傾向較為寬鬆的抗疫模式,這就導致其抗疫標準一直與無法內地“對標”,亦難“清零”,導致香港遲遲未能與內地恢複正常“通關”。 三,抗疫疲勞 7月,香港確診病例每日在4000多宗水平拉鋸,死亡個案持續出現。“香江智匯”會長周伯展醫生對傳媒指出,天氣酷熱,病毒理應沒有這麼活躍,無可否認社會已出現“抗疫疲勞”。他稱當時街上人頭湧湧,假日商場食肆逼爆,除仍見市民戴口罩外,已不見到大家對防疫保持高度警覺性。 至8月24日,香港疫情突破7000宗後,傳政府或收緊社交距離措施。面對確診個案高企,在香港網絡上,卻少見對病毒的懼怕,反見不少人擔憂收緊社交距離一事。 有網友擔心堂食再受阻,指9月10日便是中秋佳節,憂慮萬一收緊社交距離措施會影響過節,令他們難以跟親戚朋友聚首一堂...... 可見,香港抗疫約3年,歷經5波疫情,不少市民或早感抗疫疲勞! (香港中通社圖片 許其皓攝) 癥結差不多找到,下一步應是尋求應對之法。抗疫疲勞或可通過各種方法紓解,防疫政策亦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微調或大改,但如何通過科學手段,有效應對不斷變異的病毒或是當前最大難關,亦是阻斷疫情的根本之道…… 為今之計,重在個人,做好防護,揮別不必要的聚會。 否則,疫情再擴散開。大家間大概會互問——今天,你中“疫”了沒? 【編輯:刘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