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說:任達華內心的家“一秒都不可以差,看完電視直播升起國旗後,我內心只有一個字:家!” 1997年7月1日零時零分零秒,五星紅旗和紫荊花旗冉冉升起,香港回家了。 從影47年的香港“影帝”任達華從小到大都很守時,所以手表對他來說很重要。2019年上映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他曾飾演一名香港鐘表師傅,有一幕是在天台看電視直播。 香港中通社記者 洪少葵 攝 在接受香港中通社專訪時,華哥憶起自己1997年回歸夜那時也是在家看電視直播,印象很深刻。 零時零分零秒一刻,當華哥看到一秒不差地在回歸刹那升起國旗,他十分感動,感覺終於可以告訴大家:我們是中國人。 看完電視直播,心情激動的華哥內心只有一個“家”字。“這是自家,給我一個安心的家,安心的感覺。” 華哥之所以重視時間,原來是受爸爸影響。小時候,華哥看到爸爸上班永遠早15分鐘,穿好制服再出門。華哥認為這是對自己職業的一種尊敬,守時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尊敬。 談到演藝生涯,華哥的父親和兄長都加入了警隊,但他沒有。他向往的是“滿山跑”,修讀的是旅遊及酒店課程,又因為“對電視機裡的人感到好奇”,所以踏入影視圈。他直言,已實現了自己的三個夢想:做演員、演警察、四處旅遊。 “第一部戲做警察,英文名是CID。”華哥回憶起從業以來有逾百部作品扮演警察,從CID到PTU,他直言自己對警察有特殊情結。“從小看到爸爸穿制服的背影,幫他把皮鞋擦亮,看到他對職業的尊重,覺得這是非常神聖的工作。” 說到敬業,華哥秉承了優秀家族傳統,在圈內是出名的“勞模”。 香港中通社圖片 “九十年代初,六個月要拍完七部戲。”華哥至今仍記憶深刻,早上五六點開車,遇到紅燈,打瞌睡了,直到有人響喇叭,才驚醒,原來早已轉了燈。 這份堅持沒有白費,華哥港味十足的角色,至今仍是很多影迷心中的經典。 華哥謙虛說自己“幸運”,而非天賦。“我遇到了很多優秀導演。特別多謝何璧堅老師,我不是科班出身,入行時就像一個白飯團,他教會了我很多拍戲的基本。” 這份感恩,是華哥保持初心的法寶,至今他拍戲還是吃劇組提供的叉燒蛋飯。“吃了幾十年,每次拍戲,看到叉燒蛋飯,就覺得還有戲拍,人生又燃燒了。” 香港中通社記者 洪少葵 攝 2010年,華哥憑藉《歲月神偷》的修鞋匠一角拿下香港金像獎“影帝”,他演活一個彎腰修鞋數十年養家的普通男人,也讓人看到獅子山精神的最平實寫照。 “這恰恰是香港人精神。大風大雨,但是一個男人要為這個家負責任。”華哥對於角色的揣摩,來自對歷史知識下的苦功,“我每一次坐飛機,都買一本中國歷史書看,但這些都是皮毛,理解角色需要生活歷練。” “我拍了那麼多戲,還在學習。”5年前,華哥曾自費出了一本攝影集,記錄香港的美。愛好延伸至畫畫,華哥拿出手機展示他的油畫作品,他希望在演戲領域外能學更多,保持童真。 經歷過香港電影業從黃金時代再到暗淡,2003年CEPA簽署合拍片盛行帶動影業起飛,近兩年因新冠疫情香港電影似乎慢了。 回望近半世紀職業生涯,華哥認為機會更多了。“感謝祖國給了香港很多好政策,回歸之後多了交流,我們一小時就到大灣區,市場大了、資金多了、場景豐富了;香港電影可以拍大山,拍沙漠,拍大雪,拍平原,拍高山……” 華哥敬佩內地演員的專業,台詞、表情,功夫一流,“我們香港的年輕演員真的要多到內地交流學習”。但香港演員的港味、人情味,難以複製。 香港中通社圖片 “香港電影沒有死過,只有承傳。”華哥總結,香港電影走出了香港,場景變了,但電影人情懷不變。“香港人很懂得變通、很團結、很包容,最困難的時候,香港人自己走出來一條路,繼續向前走。我絕對相信香港電影越來越好。” 67歲的華哥雖然已經演過很多角色,但他仍然覺得有很多故事未拍過。 在灣仔長大的華哥喜歡拍照、畫畫,他尋找故事題材的靈感是來自觀察街上的行人,“每個人在街上走都有故事,每一條皺紋都有一個角色,中國十幾億人,拍都拍不完。” 當談到是否考慮退休的問題時,永不言休的他調皮舉起手臂秀出肌肉笑說:“我現在二十多歲,我還有幾十年可以做。” 回歸後,華哥感到最大的變化,是交通便利了,兩地交流多了,生活圈子也變大了。他說,香港是一個很小的地方,也不會看到雪,但內地可以看到大沙漠、大冰川、大湖等,應有盡有。 當他在內地看到青海的湖時,贊嘆實在太漂亮了,“香港生活節奏這麼快,這種平靜給我們有安寧的感覺。” 香港中通社記者 洪少葵 攝 談到吃,華哥更雀躍。內地供港食物價廉物美,香港有很厲害的厨師,全世界最好的美食全部在香港。華哥一口氣數了不同佳肴,有湖南菜、潮汕菜、東北菜、四川水煮魚等,應有盡有。 香港回歸25年,雖然很多事物在變,但在華哥的心裡,香港始終是一個很好的地方:“香港一直是一個給全世界尋夢、尋找機會的地方。到今時今日,這裡依然有很多朋友來實現夢想。” 【編輯:黎金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