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說:通關,香港仍有足夠牙力!!香港第五波疫情暴發,10日開始出現樂觀的端倪。 一來,香港2年的抗疫經驗已經讓兩位港府抗疫專家顧問心情舒緩。二來,香港讓內地放心通關的兩大法寶,至今依然健在,毫髮無損。 今日香港,通關仍有足够的牙力(爭取通關的信心和能力)!! 香港第五波疫情來勢汹汹,10日又新增24宗確診個案,其中有5宗本地個案。香港疫情再起,不少人擔憂,港府能否在農曆新年前成功控制疫情,讓香港市民過一個“安心年”;2月底、北京冬奧會結束後,香港能否扣響“通關”的大門呢? 應該“有望”! 雖然,奧密克戎毒株“殺入”香港社區,并引發第五波疫情。所幸的是,港府隨即以“快準狠”的防疫措施應對,就目前來看,此輪疫情并未如“海嘯般”暴發,暫未失控! 香港特區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10日表示,因應奧密克戎的潛伏期較短,已向港府建議,讓需要隔離者在竹篙灣檢疫中心檢疫14日,此後7日可回到家中配戴手環,期間可短暫外出,以紓緩隔離設施不足的情況。 (香港中通社記者 謝光磊攝) 這被視為香港疫情受控的一個信號。應是專家對壓制疫情擴散頗有信心,才會有此“大膽”提議! 袁國勇還呼籲香港市民配合強制檢測和防疫,認為有望在新年前解除防疫限制。 特區政府專家顧問、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表示,此次港府收緊防疫限制措施較快且到位。新一輪社交距離措施能大幅降低奧密克戎變種病毒的即時傳播率,避免疫情“海嘯式”暴發。 他分析稱,過往數據顯示,在沒有任何防疫措施下,每名感染奧密克戎毒株者可傳染6至10人,現時國泰機艙服務員母親(第12754宗)傳染7人,經追蹤及隔離,群組中感染者僅再傳染約2至3人,顯示港府措施初步有效。 (香港中通社圖片) 香港多名專家對第五波疫情於短期內受控感到樂觀,或與香港手握的兩大“法寶”不無關係。一是香港大學研發的“污水監測病毒”技術。 抽驗污水是防疫工作的重要一環。港大土木工程系跨學科團隊成功研發出一種檢測方法,可在數小時內分辨污水中不同的新冠病毒及其變種病毒,從而追蹤鎖定存在潛在感染病例的社區。這種“預警-圍剿”新冠病毒的方法在香港落地應用後,已發現逾50宗確診個案。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去年8月到訪港大,就著重肯定港大專家在抗疫中擔當的重要角色,包括研發的此項新技術。據悉,在港大研發該方法前,世界上還無一套於污水中檢測新冠病毒的標準和通用方法。 港大團隊也曾專門向內地專家介紹了這套香港研發,并成功地執行在污水檢測中,盡早找出在樓宇裡有否被感染的個案的方法。林鄭月娥指出,此新技術為達致有序“通關”打好基礎,可以盡量減低因為“通關”而引致的風險。 (香港中通社記者 許其皓攝) 二是港人自覺的防疫措施。自新冠疫情暴發後,香港幾乎“全民戴口罩”,在戶外,亦能見到不少香港市民的背包上均懸掛有酒精搓手液等防疫物品。這些防疫好習慣亦得到內地專家讚許。 為讓兩地恢複正常“通關”,內地疫情防控專家團曾訪港考察四天。據政府人士透露,內地專家對香港防疫措施有正面評價,包括香港市民均配合要求佩戴口罩等。 (香港中通社記者 許其皓攝) 香江智匯會長周伯展醫生在接受香港中通社專訪時也提及,作為抗疫的第一道防線,香港市民、甚至寵物狗都會堅持戴口罩,“自我管理”得很好,這對防疫起到很大作用;同時,市民打疫苗也很積極。 目前,香港疫苗接種率已超七成。 港人強烈的防疫意識、良好的衛生習慣,相信會成為阻截奧密克戎肆虐的關鍵一環。 “快準狠”的防疫手段有了,抗疫的兩件“法寶”也在手了,就兩地何時恢複“通關”一事,香港多位知名人士都給出預測及期待。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譚耀宗9日表示,香港今後關鍵的工作是要嚴格執行“外防輸入”,認為日前引發香港第五波疫情的航空機組人員是很大的漏洞,港府應完善監管機制,爭取早日清零,盡快“通關”。 (香港中通社記者 曹文毓攝) 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指出,奧密克戎病毒傳染性極高,港府已積累了近2年的防疫經驗,要重新檢視及堵塞所有可能出現的漏洞,認為只有社會同心協力,嚴格執行防疫措施,才能有效對抗疫情,防止蔓延,短期內“通關”才有希望。 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會長、香港北京交流協進會會長施榮懷10日表示,引發香港第五波疫情的是獲豁免檢疫的國泰機組人員,其中兩人因違規外出用膳而播毒。 他認為,香港與內地本來“通關”在望,因少數自私的人,許多家庭未能團聚,商界蒙受重大損失,特區政府必須采取行動,不能讓國泰及違規人員繼續免於刑事責任,政府有必要檢視如何在法律上加以制約。 (香港中通社圖片) 他呼籲社會團結向前,有漏洞就補,相信特區政府有足够的經驗,可以走在疫情前,帶領社會加快走出疫境。 雖然兩地在商討“通關”之時,香港又再次應驗“通關魔咒”、遭遇第五波疫情,但經過兩年抗疫,相信港府已積累不少寶貴的防疫經驗。此次奧密克戎毒株“殺入”社區,港府迅速收緊防疫措施就足見其應對病毒已越發“成熟”。 同時,內地天津及河南等地也在探索應對變種病毒的新方法。 兩地都向著“通關”邁出積累經驗和信心的重要“一步”, 打開“通關”大門的日子應不遠矣…… 【編輯:刘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