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苑

林天行:新時代,藝術家如何講好大灣區故事

分享到:
2024-12-02 13:58 | 稿件來源: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

【字號:

2024年11月26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研究生會邀請香港美協主席、著名藝術家林天行主講主題為“新時代,藝術家如何講好大灣區故事”的講座。這次講座林天行講述了近代以來大灣區水墨藝術的發展歷程,并分享了他的藝術探索經歷。

講座開始,主持人感謝了林天行的到來,並介紹了他的藝術成就和背景。林天行作為香港美協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香港分會主席、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在國內外的藝術領域發揮著獨特的影響力。同時林先生也是一位著名的水墨藝術家,并長期致力於當代水墨藝術語言的探索。他的作品呈現了傳統中國畫的筆墨意趣,並以鮮明的藝術風格展現了多元包容的時代精神。

香港美協主席、著名藝術家林天行。

講座中,林天行通過展示香港美協近年來的發展成果為大家介紹了香港美術領域的基本情況。林天行談到,新時代的香港被定位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美協從成立至今始終在粵港澳大灣區藝術交流中積極發揮作用,在“9+2”城市群的藝術領域,尤其是美術交流方面,大灣區近年來的互動日益頻繁,包括各類論壇、展覽和寫生活動,展現了區域內藝術生態的活躍與多元。

香港美協的成員構成豐富多樣,旗下包含多個畫會,規模從幾十到幾百人不等,涵蓋了廣泛的藝術領域。這些畫會不僅包括傳統的中國畫、書法、油畫、水彩、版畫、雕塑,還涉及裝置藝術和影像藝術等現代藝術形式,體現了香港美協對藝術多樣性的重視和推動。

林天行分享了廣東畫院發起的75米長卷主題創作項目,該項目匯聚了近百位藝術家,共同描繪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風采。林天行代表香港藝術家完成了畫卷中的香港部分。此外,他還介紹了香港中華文化節和“香港水墨新時代”展覽等藝術活動的舉辦成果。

林天行分享了廣東畫院發起的75米長卷主題創作項目。

在講座中,林天行特別介紹了王無邪的《天地情十六》和呂豐雅的《城內城外1840s》。王無邪的作品展現了香港新水墨藝術的蛻變,將水墨畫融入設計中,開拓了新的視覺體驗。呂豐雅的作品則通過文字拼貼的方式,展現了嶺南畫派的特色和香港本土藝術家與內地藝術家之間的風格差異。

王無邪《己亥山水之四》。

呂豐雅《城內城外1840s》。

林天行還分享了自己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藝術創作和展覽經歷,以及從各地地域氣質和藝術風格中汲取的靈感。他特別提到了西藏之行給他帶來的震撼和滿足感,香港開放包容的氛圍對他作品風格的影響。林天行的作品融合了傳統與現代,展現了新時代的氣息和個人獨特的繪畫語言。

在講座的互動環節,現場觀眾熱情提問,問題涉及繪畫學習經歷、藝術創作等方面,以及年輕藝術家的職業前景等話題。林天行以其豐富的藝術經驗和獨到的見解,與現場觀眾做了積極交流。

提問:林老師,您在中央美術學院深受傳統山水與李家山水的影響,但您的作品卻展現出鮮明的當代特色。請問您如何看待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將這種影響融入創作中?

林天行:在我進入中央美術學院之前,我就對北京的畫家們懷有深深的敬意,這也是我選擇前往央美深造的原因之一。我希望通過在北京的學習,不僅提升自己的藝術造詣,更拓寬自己的視野。對於李可染先生創立的山水體系,我特別鐘愛其深沉而雄渾的特質。我在美院的學習不僅是在山水專業中,我非常幸運的曾經追隨許多位不同專業的老先生學習,向他們請教。包括盧沉先生,周思聰先生,錢紹武先生等等,幾乎那一代的老先生的門我都敲遍了,正是這種廣泛的學習,我不僅對傳統有了深入的理解,也從老先生們的身上看到了他們每個人的個性,風格。我想所有的學畫的人都想有自己的風格,并跟上時代的潮流,傳統藝術是一座難以企及的高峰,藝術家與它的關係應當是既繼承又創新。在這一過程中,美院為我提供了豐富的滋養。在創作實踐中,我不斷探索如何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藝術理念,堅信每位藝術家都應發展出獨特的表現手法。我的重彩作品便是這一探索的成果,這些作品不僅體現了我對傳統與現代融合的理解,也與我在香港的生活經歷息息相關。

提問:林老師,您如何看待當前內地流行的當代藝術?您認為它的發展前景如何?

林天行:對於當代藝術,我認為可以從兩個維度來理解:一是基於西方視角的價值觀,二是將所有在當下時代創作出來的作品視為當代藝術,因為它們都是這個時代的產物,與我們所處的時代緊密相連。在我看來,當代藝術的核心在於其與當下時代的關聯。真正的藝術超越了新舊之分,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們成為時代的印記。因此,我們不必盲目追隨他人的價值觀,因為每個人的觀點和評判標準都是多樣化的。

提問:林老師,面對美術學院年輕學生普遍存在的就業焦慮問題,您能否根據自身經驗給予他們一些建議和啟發?

林天行:我認為,學習藝術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成為畫家。成為畫家本身就頗具挑戰,而要創造出獨特的藝術風格更是難上加難。雖然你對藝術充滿熱愛,但不必將自己局限在成為職業畫家這一條路上。我相信,藝術教育對於任何職業都是有益的,它不僅能使個人的生活更加快樂和充實,還能提升他們對美、對人生、對生命的追求和標準。因此,學習藝術的最大益處在於它能够豐富人的內心世界和生活質量。以香港嶺南畫派的著名畫家趙少昂和楊善深為例,他們除了繪畫外,都有自己的職業,并不完全依賴出售畫作來維持生計。這表明,藝術可以與多種職業路徑相結合,為個人的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中國畫學院黨總支書記杜軼才發言:非常感謝林先生的精彩演講,藉此機會我有三個問題想和您交流,第一個問題想請您介紹一下香港的大學生,尤其是藝術專業學生的特點,他們和內地的學生有什麼區別。第二個問題,正如您所說,您的每張作品都不一樣,變化很大,氣象萬千,請您講講在人生和藝術的探索中是否經歷了哪些曲折或低谷對您的藝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第三個問題是關於您的創作,我注意到您的創作多是俯瞰的視角,請您展開來談一談!

林天行分享了自己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藝術創作和展覽經歷。

林天行發言:感謝杜書記的提問,第一個問題香港藝術專業的學生和內地是不一樣的,香港沒有專門獨立的美術學院,這也是我這些年來一直在呼籲的,香港美術學科、學校的建設應該受到更多的重視。很多學生在基礎不够的情況下考入大學最終也為能建立系統的知識結構,這就是香港的一些問題。但同時也是一種優勢,有一些學畫的人因為基本功不好,反而很有創意,沒有包袱,沒有顧慮,所謂的初生毛犢不怕虎,反而闖了一條路出來,這是香港藝術專業的一個特點。

關於第二個問題,其實我小時候是很內向的。經常一個人躲在山裡或者爬在樹上。我喜歡一個人坐在樹上坐半天,躲在草垛裡,就像莫奈畫的草垛,這就是我的童年,喜歡山,喜歡想象,喜歡“做夢”。到了十幾歲,我先是學習素描,後來又學習中國畫,在和陳挺先生學習以後,老師帶著我去全國十一個省寫生,真是大開眼界增廣見聞,看了許多大山大水,就是這樣走進了中國山水畫。二十幾歲初到香港的我去工廠打工同時學習粵語,也逐漸的認識社會。那時的生活和藝術是艱難的,從事藝術的同時要解決生活問題,但我太熱愛藝術了,我沒有低頭,這是我一段難忘的經歷,但同時這些困難也讓我更清楚的認識香港,融入了香港社會,也使我的藝術逐漸走向成熟。

關於我作品的視角,我喜歡“胡思亂想”,喜歡“做夢”,我是“做夢”長大的。我喜歡創作中的不確定性,就像旅行一樣,沒有目的的旅行,你會看到完全想不到的東西。我希望我的作品是天馬行空的,看似俯看的視角中還隱藏著其他的角度和物象,我作品中的想象是可以傳遞感情的,這是我創作的初衷。

中國畫學院山水畫系主任劉榮教授發言:今天的講座我想到兩點,第一林先生是一位非常真誠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對應著他的生活,富有詩意,這是藝術的價值。他的愛好、經歷特別豐富,生活馬力十足,就像他的作品一樣。第二,當年林先生到美院學習,受教於李可染先生的所創立的山水教學體系,但是天行先生的作品表面上沒有看到更多的這種影響。這就是他有自己的信念和對形式的把握。從最開始陝北寫生到現在這樣的水墨構成風格,雖然作畫程序、材質不一樣,有色彩調性的變化,但是他始終堅持自己的方式,我覺得這是給我的啟發,就是要堅持自己的個性,堅持自己的表達。

林天行先生發言:正如劉教授所說,你有什麼樣的生活就有什麼樣的藝術,我們當時都很很年輕,從傳統開始學習,李可染先生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寫生。先生主張要到大自然裡去畫,仔細的觀察,要去發現你想象不到的東西。美院的先生們對我的影響非常刻深刻。所以我今天的很多回顧都是圍繞著當年老先生們對我的指導。

講座的最後主持人感謝了林天行和各位嘉賓的到來。林天行的講座讓我們了解到,藝術家在大灣區的發展潮流中如何將藝術探索和時代的需要結合在一起,同時林天行所分享的他個人治學,藝術發展經歷也對我們具有非常寶貴的借鑒啟發意義。(完)

【編輯:黃璇】

視頻

更 多
澳門回歸25周年 街頭巷尾氣氛正濃
香港房屋局局長的心願:在石屎森林中投下一束光
【通講壇】特朗普與周受資會面,TikTok禁令會有轉機嗎?
在香港見到兩個“劉雯”?國際超模教你合影秘訣
香港六大部門反恐演習 現場控制“恐怖份子”!
李家超:習主席講話指明方向 政府將與社會一同奮發改革
李家超夫婦落區中環灣仔 與市民共同感受聖誕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