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苑

香港故事|跑馬地為何叫快活谷?原來與賽馬無關

分享到:
2024-11-17 09:34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11月17日電  (記者 黃璇)跑馬地,這個香港經典的文化景觀,擁有悠久而豐富的歷史。從早期的黃泥涌村到如今繁華的城市地帶,跑馬地的發展見證了香港的變遷與蛻變。最近在香港中環“大館”舉行的文化遺產專題展覽“跑馬地:文化景觀”,深入探討了這一地區如何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其獨特的風貌特質。

【延伸閱讀】

筲箕灣出發,打卡“最佳市區遠足徑”

遊走利園區脈絡 探索銅鑼灣歷史軌跡

“大館”正舉行文化遺產專題展覽“跑馬地:文化景觀”,圖為展覽海報。

香港賽馬歷史悠久,每逢星期三晚上在跑馬地馬場舉行的比賽尤為矚目。(大館供圖)

跑馬地的歷史可追溯至香港開埠初期。開埠初期,港英政府曾計劃在此興建維多利亞城,後來因谷地地形潮濕且瘧疾猖獗而擱置計劃。當時英國軍營駐紮此處,由於瘧疾造成的死亡人數不斷增加,當局便將他們安葬在黃泥涌一帶,當時稱之為“紅毛墳場”,即現時的香港墳場。信教的英國人認為,“安息”等於中國人所說的“極樂”,於是便將這裡稱為“Happy Valley”,意指“極樂之處”或“快活谷”。這個名稱的背後,反映出當時人們對於這片土地的不同認知,也為跑馬地的故事奠定了基礎。

1930年代的跑馬地景象。(香港中通社記者翻攝)

山光道曾興建現代馬房和馬伕宿舍。圖為《馬伕牽著馬匹走上山光道》,陳橋,1978年,南華早報。(香港中通社記者翻攝)

賽馬文化的蓬勃發展

自1846年首場賽馬活動以來,跑馬地便成為香港賽馬文化的象徵。1884年,香港賽馬會的成立為這項運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並吸引了無數賽馬愛好者。賽馬不僅是一項受歡迎的觀賞運動,更成為了當地社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深植根於香港人的日常生活中。

《跑馬地馬場的觀眾》,1894年,香港歷史博物館藏品。(香港中通社記者翻攝)

多元休閒與社區交融

跑馬地的發展不僅限於賽馬,還包括愉園遊樂場(現為養和醫院所在地)等多元化的休閒設施,使其成為人們放鬆與娛樂的場所。然而,跑馬地同時也是一個安息之地,這裡有著基督新教、天主教、猶太教等不同宗教的墓園,象徵著不同社群對香港的貢獻與歷史的交融。這種多元文化的共存,讓跑馬地成為香港社會的重要縮影。

《跑馬地愉園》,1910年代,香港收藏家協會前會長張順光提供。(香港中通社記者翻攝)

在“跑馬地:文化景觀”展覽中,互動地形模型和珍貴歷史照片展示了跑馬地的自然景觀如何因人類活動而變化。從農業活動到城市化進程,跑馬地的土地用途不斷變更,填海造地的歷史也對環境造成了深遠影響。1860年代,政府為了解決公共健康及土地需求問題,建設了一條“寶靈頓運河”,後來為了連接海底隧道的天橋,演變為地下暗渠,這些環環相扣的文化和景觀轉變揭示了我們過去和現在所面臨的挑戰,包括公共衛生、人與環境健康、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和韌性等。這些重要議題至今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1860年代,政府為了解決公共健康及土地需求問題,建設了一條“寶靈頓運河”。(大館供圖)

“跑馬地:文化景觀”展場一隅。(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這個展覽不僅展示了跑馬地的歷史,更深入探討了文化記憶如何塑造社區的身份。透過多媒體展示,觀眾可以感受到跑馬地的文化脈絡、賽馬文化、運動與娛樂的交互影響。展覽的策展人鍾妙芬指出,這是一次從宏觀角度理解城市遺產的機會,讓人們重新思考建築、自然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係。

互動設計的展覽亮點

大型立體地形模型有助觀眾深入了解跑馬地的構成要素。(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展覽中另一個吸引人的部分,是位於中心的大型立體地形模型,透過立體投影,讓觀眾深入了解跑馬地的構成要素。此外,展覽還設計了聲音裝置,讓觀眾沉浸在跑馬地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中。這些互動設計鼓勵不同社群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強調人與環境之間的聯繫。

跑馬地的故事是香港文化的一個縮影,從黃泥涌的村落到今日的繁華地帶,這裡的每一個變化都映射出城市的脈動與人們的生活。正如展覽的策展人、大館文物事務主管鍾妙芬所言,是次展覽提供了一個新的切入點,讓觀眾從宏觀的角度,結合建築、自然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元素來觀察城市遺產。11月23日及30日,主辦方將舉辦兩場公眾導賞團,由策展人鍾妙芬親自帶領解說,引導觀眾以全面的視角來看待城市的發展和遺產保護。(完)

【編輯:黃璇】

視頻

更 多
澳門回歸25周年 街頭巷尾氣氛正濃
香港房屋局局長的心願:在石屎森林中投下一束光
【通講壇】特朗普與周受資會面,TikTok禁令會有轉機嗎?
在香港見到兩個“劉雯”?國際超模教你合影秘訣
香港六大部門反恐演習 現場控制“恐怖份子”!
李家超:習主席講話指明方向 政府將與社會一同奮發改革
李家超夫婦落區中環灣仔 與市民共同感受聖誕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