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研發如何創新:“從0到1” 還要“從1到N”香港新聞網11月27日電 香港的科技創新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從香港再工業化的提出到如今建設“新質生產力”,香港如何突破?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未來要想保持區域內的經濟優勢,香港除了實現經濟轉型,別無他路可走。香港“從0到1”的研究成果後,會考慮在河套地區、新田一帶設立“中試轉化基地”,繼續做“從1到10,從10到100”,并進一步的到內地投放大規模生產“從1到N”。 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發布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中,“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四年蟬聯全球第二位,而香港的排名在亞洲保持第五位、在全球132個經濟體中排名第17位。在《創新指數》下的兩個副指數中,香港繼續在“創新投入”方面有較佳的表現,排名全球第八位,在“創新產出”的排名上昇至第24位。 香港向科技創新轉型是必然趨勢。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片) 創新科技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博弈的主戰場,而它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更是領先於其他領域。中國科技部表示,2021年中國生產總值突破100萬億元大關,其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科技創新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巨大貢獻。數字經濟、高鐵等創新成果大家耳熟能詳,還有大量科技創新的貢獻隱含在我們日常生活方方面面,是提高質量、改善生活、促進發展的“隱形冠軍”。 據大公文匯全媒體及點新聞報道,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在接受專訪時表示,香港把“新質生產力”的落腳點放在於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增設的兩間辦公室:一間是“數字政策辦公室”,一間是“新型工業發展辦公室”,成立兩間辦公室最終要實現“智慧香港”——政務邁向數字化時代。 孫東表示,隨著數字政策辦公室的成立,香港要加入“數字中國”的行列。除了提升政務效率,數據更可以為市民生活服務。很多港人在新冠疫情期間下載了一款名為“智方便”的軟件,目前軟件上可以查閱公共設施、交通運輸、天氣、環境、急診室等候時間等訊息,這得益於數字化時代,政府多部門共享開放數據,實現了“資料一線通”。孫東介紹,“目前已提供超過5000個數據集,未來還將進一步擴大。”此外,本港還計劃建設國際數據港,將海內外的數據匯聚到香港來,為市民生活提供更多便利,為數字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 孫東指,數據的通達,擺脫了地域的桎梏。香港剛剛與廣東省簽署了一項重要協議,促進兩地政務服務“跨境通辦”:兩地各推出首批超過50項“跨境通辦”政務服務,便於大灣區市民足不過關,即可享受政務服務。不但方便在內地的港人更新香港駕駛執照、辦理公司商業登記等,反過來,身在香港的人士如希望處理內地社保、銀行賬戶等手續,在香港即可完成。更多港人開始赴內地睇醫生,未來有望實現病歷互通,將極大便利市民的生活。同時,孫東強調:“一切個人私隱若要跨境,必須得到本人的授權。政府不會無端把個人資料輸送到其他地方。” 對於香港的新型工業化,孫東解釋,新型工業化的本質是將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相結合,實現工業的跨越式發展。這也正符合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定義,只有透過科技賦能工業,才能降低成本、提高生產力,在生產質量方面取得更大飛躍。 孫東強調,結合香港的科研實力,要把精力聚焦在具備最高增值潛能的高精尖部分,包括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先進製造與新能源,以及金融科技。他指本港在大埔、元朗及將軍澳設有3個創新園區,具有精密製造中心、醫療用品製造中心及先進製造業中心等;位於元朗創新園的微電子中心亦正在建設,預計2024年將會啟用。 如果把整個工業化進程分為上、中、下游,上游為基礎研究,中游為成果轉化,下游為產業應用,香港的中游和下游均不盡如人意。 “所以今年提出著重於下游發展的『新興工業加速計劃』,與去年著重於中游發展的『產學研1+計劃』是一脈相承的,目的就是盡快在香港建立新型工業化的產業體系。”孫東說。 孫東認為,好的研究不是僅僅停留在上游,一定是與下游緊密貼合的,一定會對社會產生巨大影響力,一定能改善市民的生活,而“產學研1+計劃”的重要思想就是在開始階段,便讓市場介入,故而一個好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香港不能固步自封於“從0到1”,還要做“從1到10,從10到100”。“若沒有產業的發展,就不能對香港的經濟轉型起到貢獻,最終便沒有資金去支持研究的發展,抑或導致我們自己培養的理工科學生在畢業後找不到工作,那麼對香港的教育也是巨大的浪費。” (完) 【編輯:錢林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