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海”閩港海洋文化精品展在港開幕香港新聞網11月16日電 由福建省文化改革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福建國際傳播中心(台港澳傳播中心)和紫荊雜誌社承辦的“福·海”閩港海洋文化精品展,16日在香港西九龍高鐵站開展。 香港新聞網圖片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戰略部署。本次展覽設在香港西九龍高鐵站,展覽面積約600平方米,以大海的藍色為主色調,通過“展覽、展示、展演、展銷”等方式,多維度全方面展示福建海洋文化資源,促進閩港兩地海洋文化交流。 香港新聞網圖片 追溯悠久記憶,福建的海洋文化也流淌在香港的文化基因裡。1867年船政學堂開創之期,香港是船政後學堂重要的生源地,如今的香港,依然有着大量的船政和近代海軍後裔。 閩在海之中,海為閩人田。福建是海洋大省,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福建人民創造了璀璨的海洋文化,留下了寶貴的海洋文化遺產,在當代中國海洋文化建設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本次赴港展覽的海絲文化、船政文化、媽祖民俗文化等是福建海洋文化的傑出代表。 香港新聞網圖片 “福建海洋文化綜述”展區,通過“福海福船、福建海洋文化繁榮發展、海洋文化賦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個脈絡,闡述福建海洋文化,講述近年來福建如何通過深入挖掘具有福建特色的海洋民俗、海洋商貿等文化資源,推進相關文化遺產保護編制工作,加強對海洋文化遺存遺蹟的整體性保護和挖掘利用。 走進“福州-百年船政文化”展區,以拓撲圖形式展現的福建船政文化引人入勝,藉助視頻、燈光變化呈現的“甲型一號”水上飛機動畫模型和古代軍艦軌道動態效果更是令人驚嘆。向海而生,遼闊的大海為福州的鼎盛歷史人文敞開了壯麗的舞台。 在“泉州-海絲文化”展區,德化白瓷的製作工藝和泉州宋元時期獨特而傑出的港口城市空間建設尤為吸睛。泉州,古稱“刺桐”。海洋,自古是泉州的生命線。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泉州提供了一個文化包容、經濟繁榮、自由開放的城市範式,帶來了百業俱興、儒商並重、諸教共存的景象。 香港新聞網圖片 緩步來到“平潭-南島語族文化”展區,殼丘頭遺址出土的銳利石器、繁麗的陶器紋飾、貝殼上的原始雕琢等,無不勾勒出福建海洋文明的早期樣態。平潭島位於福建省東部沿海,是中國第五大島,距台灣最近處僅68海里,是祖國大陸距台灣本島最近的地方。 香港新聞網圖片 在“廈門-鼓浪嶼文物文創”展區,一張張老照片帶人觸摸廈門“進取、開放、包容”的海洋文化肌理。特殊的地理環境,讓海洋文化成為這裏天然攜帶的文化基因,港口的發展,進一步打通廈門走向海洋的機遇。海洋文明包容、共進的價值觀,至今依然生機勃勃,並深刻影響着整個廈門的文化品格。 “莆田-媽祖民俗文化”展區的媽祖文創產品和視頻備受熱捧。千百年來,媽祖文化以湄洲為起點,以海洋為舞台,不斷拓展、持續演繹,從沿海到內陸,從中國走向世界,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經由海洋聯通世界的重要文化紐帶,形成“有海水的地方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有媽祖”的世界性文化現象。 香港新聞網圖片 在“南平-茶百戲展演”區,工作人員帶領大家共同體驗中國人獨特的浪漫茶趣。茶百戲又稱分茶、水丹青,是以研膏茶為原料,採用“下湯運匕”即湯瓶注湯或用茶匙加水,用清水使茶湯幻變圖案的獨特技藝,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種用清水作畫的藝術方式。茶百戲初見唐代、盛行宋代、衰落於元代,直到2009年,武夷茶人章志峰經系統研究恢復了這一古老而珍貴的文化遺產。茶百戲於2010年被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於2017年入選福建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目錄。 在“茶文化體驗”區,展示了福建茶文化的璀璨。武夷巖茶(大紅袍)、鐵觀音、福鼎白茶、福州茉莉花茶窨制、漳平水仙茶、坦洋工夫茶製作技藝等6項為國家級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茶葉傳統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6名,位居全國前列。福州茉莉花種植與茶文化系統、安溪鐵觀音文化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福建人將勤勞、熱忱、樸實寄予茶葉,漂洋過海,傳播到世界各地。 香港新聞網圖片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精品展設置了頗具心思的“福”文化趣味打卡點、集福明信片、洽談休閒功能區設置,以及邀請現場觀眾體驗拓“福”印、“簪花圍”、木偶戲等福建特色文化,讓展覽不再侷限於平面,更加生動立體。以先進技術為“引擎”,以人性化設計為“風帆”,助力此次精品展如遠航之船,從福建駛向香港,駛入更多人的心中。 福建海洋文化精品“組團”亮相西九龍高鐵站,讓不少步履匆匆的市民、遊客駐足欣賞。本次展覽為閩港海洋文化周配套活動,展覽為期一周,將持續到11月22日。(完) 【編輯:黎金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