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團

中大研究:港人老年殘疾問題嚴重且地區經濟差異大

分享到:
2023-11-13 14:06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11月13日電 香港中文大學13日公佈一項研究,評估香港65歲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和無殘疾平均預期壽命在2007年至2020年間的變化,了解地區及社會經濟差距所帶來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香港人雖然長壽,但長者在離世前伴隨殘疾的時間大幅增加。此外,全港18區長者的平均預期壽命和無殘疾平均預期壽命均存在明顯的社會經濟差異。

香港中通社圖片

健康監測不應只停留於估算人口平均預期壽命

香港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在過去十年間超越日本人,成為全球最長壽族群。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教授鍾一諾表示,預期壽命只衡量生命的長短而不是生活的質素,壽命增加不能反映人生前是否健康。現今的社會不像過去只着眼於生命的長短,更講求身體機能和生活質素,因此衍生出“健康預期壽命”這個概念,計算一個人在完全健康、沒有患上任何疾病或傷殘狀態下預期的壽命。它是一項健康綜合指標,涵蓋整體人口的健康狀況和死亡風險。

在多項測量健康預期壽命的方法當中,“無殘疾平均預期壽命”衡量人口的殘疾負擔,是其中一個最廣泛使用的指標。而透過比較長者無殘疾平均預期壽命與平均預期壽命的比例,亦可以評估社會實現健康老齡化的進度。

香港長者的殘疾負擔不減反增

中大研究團隊從香港政府統計處搜集並整理與特定年齡和性別相關的死亡率、殘疾率、人口結構,以及相應年份的香港人口生命表等數據,估算香港65歲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和無殘疾平均預期壽命。數據顯示,香港65歲男性及女性的平均預期壽命在2007年至2020年間分別增加了3.7年及2.1年,但無殘疾平均預期壽命卻未見相似升幅,14年間只分別增加了1.8年及0.1年。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研究助理教授鍾嘉麒表示,研究顯示本港長者在離世前維持殘疾狀態生活比例增加,社會需要應付的殘疾人口負擔擴大,研究明確指出,僅關注平均預期壽命的長短並不足夠,更可能會造成假象,掩蓋了疾病負擔相關問題。無殘疾平均預期壽命是一個關鍵指標,應該在香港恆常採用以評估和監測人口健康和健康老齡化的改善和進展,有助更全面地了解香港社會健康公平的狀況。

平均預期壽命和無殘疾平均預期壽命在地區層面上存在明顯的社會經濟不平等

研究團隊利用2013年香港18區的殘疾率數據,進一步評估平均預期壽命和無殘疾平均預期壽命在不同社會經濟水平的地區之間是否存在差異。

根據多元線性迴歸模型的結果,本港長者的平均預期壽命和無殘疾平均預期壽命均存在明顯的社會經濟梯度,即社會經濟地位愈高,個人健康狀況愈理想——各個地區內長者具有中學或以上教育程度的比例每增加10%,平均預期壽命便增加0.81年,而無殘疾平均預期壽命則增加0.68年。

鍾嘉麒說,我們的研究確實顯示出香港存在地區層面的社會經濟不平等狀況,意味香港社會目前的行動和努力尚未足以有效並公平地改善影響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總括而言,香港迫切需要採取全面的政策措施,以促進健康老齡化。(完)

【編輯:崔靜雯】

視頻

更 多
現場直擊!珠海航展有什麼?為何吸引這麼多外國人來看?
冬天的新疆太美了!讓新疆女生們告訴你哪些景點不能錯過
廣東潮汕英歌舞機器人火出圈!中國玩具已進入新階段
【通講壇】特朗普的俄烏“和平方案”能奏效嗎?
【你不知道的香港】香港郊外竟還有個隱世“老爺車博物館”?
香港工商界人士座談會在深圳舉行
23秒答對全部20道題目!國安問答挑戰賽的冠軍居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