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團

菲爾:“福”是中華文化里第一吉祥字

分享到:
2023-01-30 18:00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1月30日電每逢農曆新年,家家都要寫揮春、貼福字。對於海外華僑而言,這一抹紅底、倒掛的“福”字,恰恰是中華文化中影響甚為深遠的習俗。

古人相信萬物皆有神靈,并且敬畏所有大自然現象。為了生存,他們除了跟大自然對抗,還有一個精神層面上的寄託,那就是祭祀祈福。如果我們觀察“福”字的甲骨文,它表達的就是巫師向祭壇敬酒,可見通過祭祀可以得“福”。“福”字的構造,也表達出古人對得到“福”的一種堅定不移的意願。“福”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形成“福文化”這種獨立體系,它顯現了人類社會價值觀的演變和推進。

很好地傳承了中華文化的馬來西亞華人,對“福祿壽”三星,也一樣情有獨鐘。一位受英文教育的華人朋友跟我說:“這三尊神像是我爸爸留給我的,他去世前交代,家里什麼古董都可以賣,這三尊不行。”這位朋友來自檳城一個大戶人家。他說:“我不懂中文,但是爸爸跟我說家里有了這三尊神像那就是什麼都不缺的意思。”我一看,那可不就是“福祿壽”嗎。老人家從中國到南洋來,任何變遷都不能阻擋他心里那一股把中華文化里美好祝願留給子孫的執念。福祿壽里,福字能超越“富貴”和“長壽”,穩占第一位。可見“福”乃中華文化里第一吉祥之字。

對於“福”這個字和它的意義,我們還有一個最簡單快捷的傳承方式:把這個福字,直接嵌入名字里。

小時候,要是哪個朋友名字里有個“福”字,其他人心里會覺得“土爆了”。長大後才知道,“福”這個字,寄託了中華文化之中最美好的祝願。有福之人,意味著擁有了“五福”。我們在很多地方都會看到“五福臨門”四個字,殊不知這可不是易得之事。

“五福”出自《尚書·洪範》,是中國古人對於幸福觀的五個標準:“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也就是說,“五福”包括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若有人長壽無健康,或者富貴而不得善終,我們總會輕輕感嘆,這人不是真正的有福氣。一個人是否真的幸福,要等到他走到人生的終點,才能下定論。父母親可以給一個小孩最大的祝福,就是直接把“福”字當名,讓這孩子終身使用,真的是用心良苦!

除了讓孩子們叫做“福”,中國人下南洋的時候,仍是帶著“福”的觀念來到這個後來他們決定要落地生根的地方。也難怪,今人來到馬來西亞,尤其是檳城這個馬來西亞華人最多的州屬,走在檳城街頭,會感到這是一個尋找南洋舊夢之地。這片土地上的清末和民國的影子仍遍地皆是,熱帶濕潤的蕉風椰雨,斑駁陸離的老建築,慢悠悠的生活節奏,都讓人無端生出惆悵之心,愛戀之意,慵懶之態。穿街走巷之時,又會感受到它充滿煙火氣的各種又俗又實在的特征,比如“福”字到處遍入眼簧。

大伯公街福德祠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 優秀獎 。圖源:南洋商報

首先讓人無法轉移眼球的是隨處可見的“福德祠”、“福德正神”廟宇。事實上,這就是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土地廟。馬來西亞華人由各種籍貫組成。各地的福德祠也就便由不同籍貫的華人管理。無論是哪個籍貫,供奉著土地神就表達著人們的寄託,其實都是大同小異,那就是希望神明保佑,讓信徒惜福、有福、享福。

在檳城的首府喬治市里溜達,走在老城區,會發現有一排大氣又古色古香的建築群,香山會館,福德祠,武帝廟,寧陽會館和伍氏家廟,這幾座宗祠家廟是聯排,彼此挨著在一條街上已經200多年。這條街以英皇喬治三世命名,叫做King Street,華人稱之為大伯公街。這條街道開闢於1786年,是英殖民抵達檳城之後最早開發的街道之一。大伯公就是土地神,對當時下南洋的中國人來說,沒有什麼比獲得當地土地神的庇佑更重要了。此處的福德祠是由海珠嶼五屬大伯公廟(客家人)建立,算是“分行”。可見,此街對英殖民和華人社區都是非常重要的。有此中文命名,也凸顯了大伯公在華人心目中的地位。

另外,大伯公街附近的本頭公巷(Armenian Street),另有一家福德正神廟,建於1850年。里面安奉的是大伯公,這里也叫寶福社,有別於剛提到的福德祠,這里是由檳城福建公司管理的。這家廟宇來頭不小,內有暗門暗道,是當年為了逃避英政府上門查捕時的逃生通道。因為,這里是當年的秘密會社所在地。今天這座精雕細琢、閩南風格的廟宇,不再有風起雲湧,但卻見證了檳城福建人在南洋的奮鬥史。至於什麼是“本頭公”呢?這條巷子的名稱,還是一樣源自於位於此地的福德祠大伯公廟。因為福德正神,又被福建人稱作“本頭公”。但當年聚居了很多亞美尼亞人,所以英國人將這里官方命名為Armenian Street.

大伯公,土地神,又被叫做福德正神,當時身在海外的中國人,太需要福與德了。兩者都是在異鄉生存下去的所需,福是一種精神寄託,德則是一種做人原則。有了福還要有德,才是福慧雙修。

我們要是翻開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歷史的論述,幾乎一致認定“有史跡可考”的第一家華文私塾創立於1819年的檳城五福書院。其實,五福書院是“五福堂”,也就是來自天地會支系的海山會館,它是一個照顧宗族權益的“秘密會社”。但是“五福堂”的名字過於“江湖氣”,不被英殖民政府接受而註册失敗,所以後來才改成了“五福書院”,意味著在此進行為宗族子弟而設的學堂。事實上,它是維護廣府人的一個“會館”。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其實全人類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對於華人來說,“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福文化的滲透力,不但在中華民族之中成為了共同的主導思想,也是這個地球村社會的嚮往。

(作者簡介:菲爾,原名陳煥儀,祖籍廣東潮陽。出生於馬來西亞檳城州喬治市,馬來亞大學法律學士,南京大學中文碩士,福建師範大學文學博士。職業律師,愛好寫作,已出版 10 本著作。現任檳城華人大會堂執行委員、檳城留華同學會會長、一帶一路法律聯盟副秘書長、歐洲中國文化基金會執行會長、閩江學院互聯網創新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兼法律顧問。2021年3月獲檳城州政府封賜“熱誠貢獻獎章”。)  (完)

【編輯:王軼南】

視頻

更 多
澳門回歸25周年|這位澳洲人因為什麼堅定選擇了澳門?
澳門回歸25周年|土生葡人:現在就是澳門最好的時代
澳門舉行升旗禮慶回歸25周年 市民:有強大祖國支持 澳門定會越來越好!
回歸25年 澳門工體委主任:國家真的很眷顧澳門
澳門新特首岑浩輝上任後首亮相 冀團結社會各界 推進澳門向前發展
澳門回歸25周年 街頭巷尾氣氛正濃
香港房屋局局長的心願:在石屎森林中投下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