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屠海鳴:反擊美國霸凌,香港可發揮哪些作用?

分享到:
2025-04-15 09:11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最近兩周來,美國“關稅大棒”肆意揮舞,嚴重破壞世界貿易秩序,引發全球市場震蕩。令特朗普政府沒有想到的是,中國採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霸凌”與“反霸凌”的急劇、猛烈程度為中美建交以來之最。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片

4月11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會見來華訪問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希望中歐共同抵制單邊霸凌行徑。此前,歐盟宣佈對美國進口產品徵收25%關稅的反制措施。

4月14日至18日,習近平主席對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後,中國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對周邊國家的首次訪問,與周邊國家鞏固戰略互信,將為中國反對美國霸權提供堅定支持。

人們還留意到,4月13日,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在海南省海口市開幕,中國國家副主席韓正出席啓動儀式。英國是本屆消搏會的主賓國,來自71個國家和地區的1700余家企業攜4100余個品牌參展,體現出對中國市場信心滿滿。

打關稅戰沒有贏家,同世界作對,將孤立自己。當地時間4月11日晚,美國政府突然修改關稅細則,將智能手機、電腦、芯片等電子產品排除在“對等關稅”之外。美國這些產品的最大來源國是中國,有網友稱:“特朗普找不到台階下,就自己搬個凳子下來了”。

中國有力反擊美國霸凌,香港堅定站在國家一邊。香港作為獨立關稅區,在反對美國霸凌的過程中,可以發揮特殊作用。依筆者之見,至少在以下四個方面大有可為。

對美貿易“調節閥”的作用

上周二(4月8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出席行政會議前在記者會上,對反擊美國霸凌,表達了三層意思:一是批評美國政府濫施關稅,肆意破壞世界貿易規則,損害全球貿易,嚴重破壞多邊貿易體制以及全球化進程。二是表明香港始終支持並奉行自由貿易政策,對所有進口貨品,包括美國產品,都不設關稅。三是提出香港特區政府七方面的應對措施。

李家超代表香港特區政府表達的鮮明立場和有力措施,得到國際輿論的普遍好評,特別是香港繼續實施“零關稅”政策不變,給投資者吃了一顆大大的定心丸。據悉,李家超還將於今年5月聯同內地企業一起訪問中東,發掘市場機遇,展現出加強國際交往合作、積極深化區域合作的堅強決心。

香港保持“零關稅”政策不變,是為中美貿易設置了一個“調節閥”,於大盤、大局、大勢都有利。

2024年,中美貿易額為6882.8億美元,其中,中國自美國進口1636.24億美元。進口商品中,有些屬“中國所需,難以替代”,當直接輸入內地因高關稅而成本劇增時,企業可以繞道香港,降低成本;進口商品中,還有一部分屬可替代品,若在香港和內地之間設置關稅“門檻”,即可調節“流量”。

香港作為“自由港”,令中國反對美國霸凌多了一張“牌”,而且是“王牌”,既堅持原則性,針鋒相對;又保持靈活性,游刃有餘。

制度型開放“示範者”的作用

美國政府對185個貿易夥伴實行“對等關稅”,令世界看清美國的“關門”政策已佔上風。

美國“把大門關的越來越緊”,中國“把大門越開越大”。中國正在推進的高水平開放,核心是制度型開放,令在華投資的各國企業都可享受“國民待遇”。當美國對華“關門”時,中國必然以更大力度推進面向歐洲、日韓、東南亞、中東、拉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開放。在國家推進制度型開放過程中,香港完全可以發揮“示範者”的作用。

制度型開放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香港在金融、醫療、食品安全、知識產權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規則非常先進,且與國際接軌,行之有效,深得外國投資者的青睞。內地可以直接複製香港的先進制度,也可在香港這些制度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比如,內地的互聯網經濟發達,新能源產業發展迅猛,可按照“香港制度+內地產業”的思路,進行制度創新。

香港助力制度型開放,應以大灣區為切入口。比如,第一步,把“香港制度”移植到前海、橫琴、河套、南沙四大平台進行試驗,修訂完善;第二步,把經4大平台試驗修訂後的制度,推廣到大灣區9市,進行“再試驗、再修訂”;第三步,把經大灣區9市試驗和修訂過的制度,逐步推廣到內地。

“一國兩制”實踐進入新階段,香港的重要使命是“更好發展自己、貢獻國家”。香港制度作示範,推動制度型開放,正是香港“貢獻國家”的重要抓手。作為“示範者”,須展現出主動姿態,香港管治團隊和相關業界應把國家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主動建言獻策,積極推動香港制度與國家發展戰略的對接。

投融資“源頭水”的作用

中國對美國的霸凌實施反制措施後,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美國仍在考慮所有可能的對華政策選項,包括將中國公司從美國股票交易所除牌。

據統計,截至2025年3月,共有286家中國公司在美國交易所上市,包括阿里巴巴、百度、京東等科技巨頭,總市值達1.1萬億美元。若美國真的將中國公司從美國股票交易所除牌,將給中國企業投資融資帶來不利影響。

分析中資企業到美國上市的主要原因,大致如下:一是上市週期短。中國企業登陸紐交所或納斯達克,從前期準備到正式掛牌,平均只需要8-12個月。二是融資環境活躍。美國股市日均交易額長期保持在1300億至3000億美元之間,投資機會多。三是容易提升國際知名度,上市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被全球投資者知曉,購買股票的投資者會主動瞭解公司,相當於做了活廣告。

美國股市的以上優勢,正是香港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著力點。未來,當香港股市可為中資企業提供同樣的服務時,美國對中國公司“除牌”也就失去“殺傷力”。反對美國霸凌,香港須為中資企業提供“資金池”“避風港”“源頭水”。

吸引人才“強磁場”的作用

“關稅戰”僅是美國霸凌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美國還以國家安全為名,處處打壓人才。比如,有多名在美國工作的外國科學家入境時遭到阻攔、監禁和遣返,有名黎巴嫩醫學專家被指手機存有“同情”黎巴嫩“聖戰”組織的視頻;哈佛的俄羅斯女科學家被銬走的理由,竟是手機里存著“批評美國政府政策”的視頻。

美國《自然》雜誌最近發佈了一項民意調查,在對1608名科研人員的調查中,有75%的受訪者考慮離開美國。離開美國的主要理由有二:一是美國政府正在大幅削減科研經費,二是入境限制與簽證撤銷。

中央支持香港全力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希望香港不僅為自身發展、也為國家發展吸引人才。如今,美國在驅趕人才,這正是香港吸引國際高端人才的絕好時機。

香港是國際化大都市,通達世界主要城市的航班非常密集,每年舉行的各類國際盛事接連不斷;香港是普通法地區,國際認可度高;香港實行“兩文三語”,英語是官方語言,易於相互溝通;香港氣候宜人,人居環境優越。這些都是吸引人才的有利條件,在利用好這些優勢的同時,香港還應分析研究不同科研人員的個性化需求,制定有針對性的引才、用才、留才措施,形成吸引國際高端人才的“強磁場”,為反對美國霸凌提供持久動能。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非常重視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中的特殊作用。他於3月20日在北京會見香港歐洲商會訪京團時表示,中國政府始終堅持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全力支持香港長期保持獨特地位和優勢,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維護自由開放規範的營商環境,加強和拓展同世界各國各地區的交流合作,為包括歐洲在內的世界各地企業在香港發展創造更好條件。

夏主任這番話是說給香港歐洲商會的,也是說給所有外商的,更是希望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主動作為,為國家高水平開放和反對經濟霸權做出貢獻。

面對暴風驟雨,香港須從容不迫,站穩腳跟,審時度勢,積極作為!

(本文作者爲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梁嘉軒】

視頻

更 多
【通講壇】新加坡教授:對華關稅戰暴露美國製造業“軟肋” 中國要爭取產業話語權
Web3頂級音樂會香港開唱 黃貫中陳慧琳等大咖雲集
一場香港美聲慈善音樂會 奏響基層“閃耀之星”的藝術夢
過萬人一起吃盆菜是種什麼體驗?現場市民:場面震撼 氣氛很好
新加坡學者: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恰恰在於它不夠高端 這能讓中國至少再吃10到20年紅利
四月的香港“科技含量”爆滿 最新科創產品和全球科技菁英齊匯聚
小鵬X9全球首場上市發佈會香港舉行 現場嘉賓大讚“中國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