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屠海鳴:人工智能風勢勁 千鈞重任港高校今年以來,中國在人工智能(AI)領域出現的幾個“爆款”,探索出“小成本,大效益”的捷徑,令全國振奮,令世界震驚,預示着中國AI的發展速度將超過預期。 香港兼具國家優勢和國際優勢,且在AI領域擁有較好基礎,無論如何也不能錯過這個“風口”。 搶佔“風口”,香港的高校肩負着重要責任。2月13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工智能學院正式成立;2月26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財政預算案中,提出一系列推動AI及科技發展的政策措施。其中,預留10億元資金,用於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 筆者還留意到,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3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提高資助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並加強獎學金和相關配套;自2024年始,外國和內地學生來港升學的熱情高漲,其中報考AI專業的熱度最高。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高校涉及AI的專業異常火爆。 勇挑大樑 亦着力“補短板” 綜合分析各方面情況,筆者認為發展AI,香港的高校角色很關鍵,須當仁不讓、責無旁貸,勇挑重擔。 香港擁有世界一流高校集群和國際化科研生態,在AI領域,香港至少具有以下3大優勢: 其一,研發優勢。港大、中大、科大在計算機科學、機器學習和數據科學領域的研究實力突出。比如,科大在自然語言處理和機械人技術方面具有國際影響力。 其二,跨學科合作平台優勢。香港建立了多個跨學科的AI研究中心(如港大的AI&Humanity實驗室、中大的AIoT創新中心),推動AI與醫學、金融、工程等領域的融合。 其三,擁有國際學術網絡。香港高校的學者普遍具有全球視野,與國際頂尖機構合作緊密,在國際權威科研論壇上擁有較大的發言權。 回顧過往,香港的這些優勢在實戰中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人們津津樂道的“商湯科技模式”,源於中大的多媒體實驗室,創辦人湯曉鷗與多名學者和研究生共同創辦了商湯科技,通過政府資助(創新及科技基金)完成技術孵化,後引入阿里巴巴 (09988) 等資本,最終成為全球領先的AI平台企業。 這一成功案例啟示我們,香港的高校具有“挑大樑”的實力,關鍵應在以下兩處着力“補短板”: 第一,注重產業轉化。高校應打破思維定勢,在AI研發上,不能僅僅滿足於發表論文、申請專利,應該“用”字當頭,聚焦科研成果的應用轉化,打造“學術研究-技術專利-產業落地”的閉環。 第二,注重大灣區協同創新。香港的高校應主動對接深圳、廣州的產業資源,共建AI產業鏈。比如探索“深圳硬件製造+香港算法研發”的合作模式,取長補短,提速提質。 AI將全方位改變人類的工作、生產和生活方式,甚至改寫人類命運。現在,該領域的人才需求主要體現在研發領域;未來,在應用領域也會出現殷切的人才需求。人才的引進和培育會變得十分重要。 人才引育 高校須“唱主角” 客觀地講,香港在吸引、培育AI人才方面有兩個優勢: 其一,香港高校的國際競爭力較強。據2025年QS世界大學排名,香港5所大學位列世界百強,其中,港大、中大、科大更躋身50強之列。作為一個僅有740萬人、1,1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優質高校如此密集,世所罕見。 其二,香港擁有國際頂尖人才青睞的環境。香港不僅人居環境好,同時國際化水平高,是普通法地區,實行“兩文三語”,通達世界各大洲的航綫密集,每年舉辦的各類國際盛事眾多,特別是國際頂尖的學術會議,最受科研人員青睞。 引進和培育AI人才,特區政府是“主推手”,高校的作用同樣重要,香港的高校在以下3個方面可以有所作為: 第一,吸引AI領域頂尖人才來港。比如,香港的高校可以主動引入國際AI巨頭來港設立區域研發中心,與本地高校共建聯合實驗室,為海外的AI人才創造更好的科研條件,吸引更多華人專家學者回流香港。 第二,發展學科融合教育。高校應以開放視野,打破傳統的學科壁壘,將AI與法律、醫學、金融、城市管理等香港優勢領域結合,培養“AI+”複合型人才。 第三,推動技能普及。未來AI將成為人們的幫手,進入各行各業。人類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將會全面改變,“如何用好AI?”就變得很重要。香港的高校因應這一變化,科學制定計劃,設置課程,為在職人士提供AI技能培訓。 生態治理 當“規則制定者” 當人們為AI快速發展而興奮時,也為其帶來的安全、倫理、私隱保護等風險感到擔憂。AI生態治理是一個迴避不了的課題,香港在這方面同樣具有明顯優勢。 其一,香港文化多元,可兼顧不同文化背景“立規矩”。東方文化注重集體觀念,西方文化注重個人自由;東方人個性內斂,西方人個性奔放。香港是中西文化的交滙點,由香港制定“遊戲規則”,更具廣泛適用性。 其二,香港法制體系完善,可為AI生態治理提供堅實保障。在AI領域走在前列的大都是歐美國家,香港作為普通法地區,與歐美國家的法律體系相近,由香港針對AI制定的法律,更容易被廣泛認受。 其三,香港的AI研發處於全球“第一方陣”,“先行者”具有先知先覺的優勢。AI可能產生的風險,只有在應用中才會發現和識別,香港的研發走在前列,對風險的認識也會更清晰,防範風險的措施會更精準。 基於以上3點,香港的高校應以“技術向善”為核心,當好AI的“規則制定者”,可在以下兩處着力: 第一,制定符合東西方價值觀的倫理準則。可探索兼顧技術創新與隱私保護、公平性的倫理標準。比如對於爭議較大的“人臉識別”,應制定規則,既維護公共安全,又保護個人權利。 第二,牽頭制定研發和應用的規則。比如要求AI項目公開數據來源、算法偏差測試結果,避免“黑箱”技術的社會風險。 杭州“六小龍”(DeepSeek深度求索、宇樹科技、遊戲科學、雲深處科技、強腦科技、群核科技),是今年接連在AI領域爆火及有所建樹的公司。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今年春節假期,專程去探訪了其中的3家企業,他在多次會見香港特區政府官員、高校負責人、專家學者和工商界人士時,希望香港積極識變、應變、求變,以改革創新實現更好發展。 面對AI發展的澎湃浪潮,香港再也不能錯失這一次機遇,香港的高校更須當“弄潮兒”,成為AI領域的“最靚的靚仔”!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徐嘉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