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魯寧:對華關稅戰再次開打 特朗普底氣明顯不足遏制中方的緊迫外加特朗普急於兌現誇下的海口,特朗普對華2.0版關稅戰如期開打。彈藥雖覆蓋到中國對美出口的全部產品,但總計加稅10%的彈藥量卻不足以對中方形成有效殺傷 。 中通社圖片 1. 特朗普首個任期1.0版關稅戰,一上來就使出了盎撒人迷信的直手勾拳,企圖一上手就把中國直接打殘。事實是從2018年到2024年,中美年貿易額從4000多億美元增長到近6800多億美元,期間,算上拜登蕭規曹隨,中方對美出口的全球份額雖從約18%降至去年的13%左右,但絕對額卻上升顯著。 這個結局隱含著三個事實:中國對美出口絕大多數產品乃美國剛需;關稅成本絕大多數(90%-96%之間)由美國消費者充當了冤大頭;1.0版關稅戰以美國落敗載入世界貿易史。今日對華2.0版關稅戰,特朗普及團隊,顯然部分汲取了1.0版關稅戰的教訓,拿關稅作為籌碼要脅中國在多領域全面讓步的政經企圖遠比1.0版關稅戰要濃烈許多。 盎撒人如今也癡迷三十六計,把兵不厭詐玩得也挺溜。明明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可一上來,特朗普先拉加拿大和墨西哥做墊背,25%的加稅比對中國還狠。特朗普此舉妄想收穫一石兩鳥:能逼加墨兩國就範當然最好,若做不到至少能逼兩國作出重大讓步;與此同時,又能把加拿大和墨西哥當雞來儆中國這只猴。特朗普做到了一半,受自身國力所限及內部政治紛爭所困,加墨兩國均對美國作出重大讓步,特朗普則宣佈對兩國“延遲加稅一個月”……可如此一來,美方把加墨兩國作陪綁的司馬昭之心亦暴露無疑。 2. 坦率言,1.0版關稅戰剛開打時,的確打得中國有點措手不及,令官方、社會、市場、輿論四個層面,都不同程度高估了特朗普之可怕,以至於一度反應過度。可經歷8年持久戰曆練,中國不再害怕美式三板斧,甭說關稅戰,任憑科技戰、金融戰、安全戰、網路戰、文化戰等輪番上演,中國迄今沒輸過其中的任何場。針對 2.0版關稅戰之開打,中國的應戰已從容不迫、力度拿捏頗講章法: 首先,外交、商務、海關、公安、市場監督等多個政府機構在第一時間發聲,闡明中國政府嚴正立場,同時向WTO遞呈訴狀。莫以為這些只做虛功,爭取國際輿論做虛功就該一本正經。 其次,對鎢、碲、鉍、鉬、銦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 再有,把美國PVH集團、因美納公司(Illumina, Inc.)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 還有,對谷歌等美國公司展開反壟斷調查,重啟對英偉達反壟斷調查,同時對外放風“考慮啟動對英特爾展開新的反壟斷調查 ”等。 此外,按慣例,中美開打關稅戰,最快作出感性反應的一定是全球股市尤其是中國股市。這一回,證監、銀保監、央行及金監總局等四巨頭協同作戰,大幅度開放中國資產交易種類,擴大ETF指數投資交易範圍,分批增加耐心資本入市數量共同築堤托市。 截止今日午盤,滬京深三大股市運行總體平穩,經受2.0版關稅戰的首輪衝擊波瀾不驚。亞太各國主要股市亦然。 最值得肯定的變化是,依據合理合法之底線,央媒、地方媒體、財媒、門戶網站、主要自媒體帳號,這回大幅度減少了對關稅戰的渲染炒作和焦慮,客觀上降低了國內市場對關稅戰的過度反應。 3. 倘若關稅戰升級,中國對等反擊的工具箱裏彈藥滿滿,彈種很多。雙方你來我往,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中國決無可能掉鏈子,更無可能向強權繳械屈服。眼下,國內外市場皆有傳言,美方希望中美兩國元首能直接通話。通話能夠實現,當然最好不過。反之,關稅戰該打照打,中方遵循有理、有利、有節的三原則皆可穩健應戰。 不可否認,此前和眼下,部分市場人士和國內輿論,仍對關稅戰對中國經濟的傷害過度擔憂。美國彭博社昨日請人作了一個測算:最極端情形下,特朗普對全部中國商品加稅60%,中國年GDP損失0.4%,倘若中美貿易從此零往來,中國年GDP將損失0.9%……筆者不得不說,彭博社想多了。中國經濟沒有這麼弱不經風,全球貿易永遠是流動的,地緣政治紛爭會伴生出部分死水,全球化帶來的生機勃發才是世界貿易的泱泱活水。 援引WTO統計,2012年,中國對美西方出口占到全部出口的近七成,去年的新格局是,中國對美西方出口份額占比已歷史性降至約三成,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對“南方國家”和“一帶一路”國家的出口已占到全部份額的近七成。這就是中國應對2.0版關稅戰的底氣,背後是強大綜合國力所提供的抗打壓之巨大騰挪應變空間。“中美經濟零往來,損失0.9%的GDP”----呵呵,世界是流動而非靜止的,這是癡人說夢嗎?! 關稅戰會繼續打下去,一直打到盎撒人打不動為止。期間,輿論的過度擔憂仍會一波波呈現,股市、匯市、期(貨)市等廣義資本市場也會一波波震盪。但這不可能改變關稅戰威力日漸式微的大趨勢。蛇年已至,新春開工!關稅戰主要由國家出面去打,市場與企業,乃至咱們平民百姓,更要集中精力做好各自該做的事。落實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全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我們何懼區區一個特朗普! (本文作者為財經評論員魯寧,本網獲獨家授權刊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王少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