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屠海鳴:“財案”咨詢焦點多,恰如“空中走鋼絲”

分享到:
2025-01-02 09:55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新年伊始,未來可期。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公眾咨詢也已進行了半月有餘。最近一段時間,輿論關注較多的是財政赤字。據特區政府公佈的數字,預計2024/25年度“財赤”將達到1000億港元,比年初公佈的財政預算案中預計的481億元翻了一番多,這使人們對新財年如何平衡收支更加關心。

前不久,政府舉行新年度財政預算案的第一埸咨詢會議,邀請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建言獻策。在咨詢會上,本文作者向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副司長黃偉綸等官員進言:“財赤”之下,社會對公務員減薪及批評聲音的壓力有所加大。我認為,不論從哪個層面、哪個角度,維持一支穩定、高效、守法的公務員隊伍,極其重要。

其實,看待“收”與“支”這個問題 ,須放寬視野。不能只看“當年賬”,還要看“長遠賬”;不能只看“經濟賬”,還要看“民生賬”;不能只看“投入賬”,還要看“產出賬”。也就是說,要“大賬小賬一起算”,才能做出一份投資最划算、效益最最大化的預算案。

“財赤”連續數年,庫房盈餘不多;市民期望值很高,支出也不好壓縮。新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尤其難寫,恰如“空中走鋼絲”,因此,在以下幾個方面拿捏好分寸顯得尤為重要。

適度平衡,須制定中長期規劃

過去五年,除2022財年盈餘為237億元之外,其餘年份均為赤字,五年疊加計算,到今年三月份,赤字總額預計約6000億港元。本港2019財年的財政盈餘為1.17萬億,這意味著縮水45%。

當然,公帑的作用在於造福於民,躺在庫房裡“睡大覺”並非最佳選擇;但香港歷來奉行量入為出的財政政策,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須考慮未來風險,適度平衡,做一份令人信服的中長期規劃。比如,“三年財政平衡規劃”“五年財政平衡規劃”。

這其中,涉及到許多長線項目。這些項目什麼時候可以進入投資收尾期,什麼時候進入收益期,什麼時候可以收回全部投資並進入盈利期,須做深入調研分析,並有可靠措施保障中長期收益能兌現,讓市民放心,相信正副“財爺”自會把握。

這其中也應注意一個問題,有的項目建設“大錢”已投入,再投入“小錢”即可發揮效益,切不可因“滅財赤”半途而廢,須做認真論證,只要項目可靠,就應乾到底、莫猶豫!

比如,投資1415億元的香港國際機場的三跑道系統已啓用,滿負荷運營後可將運力提升五成。但粵港澳大灣區的機場密集,競爭激烈,需要繼續投資完善配套設施,整合資源,吸引客源。那麼,既然“大錢”已投,就應不吝“小錢”,不能令這個項目卡在盈利的“最後一公里”。諸如此類的項目還有即將投入運營的啓德體育園,等等。

總之,面對“財赤”,政府應保持定力和魄力,既要精打細算、量入為出,又不能縮手縮腳 、膽戰心驚。做好中長期規劃,胸有成竹,就不會慌張。

投資未來,力度不可減弱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的第六代飛機、新型兩棲登陸艦等“大國重器”紛紛亮相,令世界震驚。去年,中國的“嫦娥六號”進行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土壤取樣,同樣令世界震驚。值得驕傲的是,香港科研人員也參與了這項工作。今天中國的科技成就,是幾代人艱苦努力的結果,先輩們寧可餓肚子,“勒緊褲腰帶”,也要投資發展國防科技。

這啓示我們,無論眼前有多少困難,投資未來也不可減弱力度。年度財政預算案雖然只涉及一年,但許多個“一年”鏈接起來,久久為功,就能幹成大事。

比如,科創產業投資見效慢,一旦錯過“風口”,就和別人形成“代際差距”,要想追趕就難了。香港當年“數碼港”建設擱淺,吃了大虧,現在不能再錯失良機。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應在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加大力度,透過獎勵引導、基建補貼、配套服務等多種方式,鼓勵企業進軍科創產業。

又比如,“低空經濟”剛剛起步,市場潛力巨大。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4年施政報告中對發展低空經濟已作部署,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應加大對低空基礎建設的投入,包括支持建設起降場、充電站、通信網絡、航路網絡等。發展“低空經濟”涉及到開放空域 ,操作層面比較複雜,但香港不能坐等,應提前做好基礎設施準備,一旦空域問題與內地協調好,就可投入運營。

港人喜歡 “搵快錢”,但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佈局未來產業,須有“十年磨一劍”的決心、信心和耐心,這屬“搵慢錢”,卻是“搵大錢”!期望從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可以看到支持這些產業的亮點。

民生投入,創新思維探新路

香港之所以連年“財赤”,正是因為疫情三年期間民生困頓,疫後本地消費又不及預期,大批企業尚未恢復元氣,普通市民也囊中羞澀,政府在紓解民困方面投資較大。這一年度“財赤”大幅度增加,主要原因是政府為刺激經濟出台新政,土地銷售收入、樓市印花稅和股票印花稅等多項稅收低於預期。

政府的良苦用心,市民都看在眼裡。但平心而論,本港大部分行業尚未恢復到疫情前水平,民生投入不宜大幅“縮水”。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處處都不能省錢,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可能是“財爺”陳茂波就任以來最難寫的一份。不過,不妨轉換思路,進行一些探索。

比如,針對中小企業的紓困資金,可以投到具體項目上去。大家經營都很艱難,需要政府幫扶。那麼,誰具有創新能力,政府就多幫誰。比如,能推出有創意、對行業發展有帶動力和示範性的項目,或提供就業崗位較多的項目,應得到政府更多幫扶資金。若不思改進,墨守成規,那只能坐以待斃。

又比如,針對養老的財政投入,應調整策略,引導長者到大灣區廣東一方安居養老。香港老齡化日益嚴重,地域狹窄,養老成本居高不下,長者向廣東轉移是大勢所趨。去年,深圳到中山通道開通,更縮短了灣區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應因勢利導,把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釋放出來。

還有,公屋重建是花大錢的項目。公屋承載著市民的“城市記憶”,那些曾經的“煙火氣”,也是香港的文化符號,在公屋重建過程中,應把“城市記憶”打造為旅遊景點,那麼,能不能吸引企業參與投資建設部分項目呢?凡此種種,都值得以創新思維去思考和謀劃。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會見特區政府官員時多次講到:“以改革實現更好發展”。這個觀點值得政府官員多多琢磨。

細細想來,做事順利時,人們習慣於按部就班;遇到難辦的事,逼著人們想奇招、大招,許多好政策正是這樣逼出來的改革之舉。寫好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確實很難,但“空中走鋼絲”尚能跳出原有條條框框,以改革思維來統籌謀劃,可能也會走穩、走好。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徐嘉儀】

視頻

更 多
龍獅撞上英歌舞 香港金龍獻瑞迎新年
台灣資深媒體人陳國祥:兩岸交流可增加彼此同理心
足本回放!12分鐘香港2025跨年煙花匯演 精彩重溫!
高才通兩周年|成功來港的人如今過得如何?
【2024跨年街採】看看中通社記者用一束花換來怎樣的感動?
【通講壇】韓國空難傷亡慘重 會否令朝野之爭平息?
在香港過聖誕節很熱鬧!旅客大讚香港聖誕節氣氛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