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屠海鳴:政府展現施政新風 全力前行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發表2023年施政報告。這是本屆特區政府發布的第二份施政報告,既回顧總結過去一年首份施政報告實施情況,也謀劃未來一年香港的發展藍圖。因而,不僅香港各界和市民普遍關注,中央高度關注,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也十分關注。 這份報告的主題是“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添幸福”,報告以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四個必須”、“四點希望”和“青年興,則香港興”為指導來謀篇布局,突出了經濟和民生兩個重點。 總體來看,這份報告全面體現了本屆政府的施政新風,“有為政府”的特徵非常明顯。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拼”字當頭 破題開局 李家超在施政報告指出,今年上半年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增長2.2%,最新失業率跌至2.8%,接近全民就業。 數據最有說服力。增長率由負轉正,失業率明顯下降,這是一個大跨越。要知道,自2019年年中“修例風波”爆發開始,香港經濟一路下滑,失業率也是高居不下,門店倒閉潮、結業潮接連出現,中小企業經營困難,打工仔搵食艱難,市民都看在裏。 經濟止跌回升,有疫情結束後大環境改善的原因,也得益於政府施政理念和施政作風的轉變。“修例風波”後,在中央的支持下,香港實現了由亂到治,“愛國者治港”落到實處,基本法確定的“行政主導”有條件落地,令新一屆特區政府更有信心和底氣。李家超提出“以結果為目標”,一改過去“守成政府”的風格,下決心建設“有為政府”,整個政府團隊的工作作風為之一變。“拼”字當頭,破題開局。 “拼經濟”的亮點不少。今年以來,李家超帶隊出訪中東,說好“香港故事”,吸引中東企業來港上市;出訪東南亞,尋求與東盟合作,贏得東盟支持香港加入RCEP(即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作為“操盤手”,推動“搶企業”成效顯著,有約30間企業決定來港建立或擴大業務,首批20間企業與特區政府已經簽約;香港“搶人才”的節奏也被媒體稱為“搶瘋了”,截至今年9月,共收到約16萬宗申請,當中超過10萬宗獲批,已有6萬名人才來港,遠超年初定下的全年引進3.5萬人才的目標。政府還推出“你好香港”、“開心香港”和“香港夜繽紛”等活動吸引遊客,提振本地消費。 重新的施政報告看,政府“拼”的作風繼續延續。李家超表示,將會下調股票印花稅的稅率,由現時買賣雙方各按交易金額支付0.13%,下調至0.1%;全力推動將人民幣櫃枱納入港股通,促進香港股票人民幣計價交易;政府將在本月底成立“人才服務辦公室”,亦會擴大“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大學名單,由11月起,合資格大學名單會增加8間頂尖內地和海外院校至184間;即日起開放越南人才來港就業的簽證政策,並放寬越南人商務和旅遊“一簽多行”來港的申請門檻…… 可以看出,面對對股市和樓市皆弱、消費仍不容樂觀的情況,政府意識到香港這輛車已經啟動,就絕對不能減速,必須“加油門”,拿出“拼”的勁頭,全力前行。 “惠”是關鍵 化解憂難 李家超在新的施政報告中講到,施政目標是要讓市民有更好的生活、居住更好的房屋、學生有更好的教育、青年有更好的發展、老人家有更好的照顧、社會關愛共融、經濟發展蓬勃、市民安居樂業。 可以看出,“惠民生”是施政報告的“重頭戲”。從社會治理的角度看,“惠民生”恰恰是化解矛盾、凝聚共識、滙聚力量“金鑰匙”。 回歸以來,香港社會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很多,核心問題是貧富差距拉大,社會階層固化,底層市民要想透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變得愈來愈難,社會怨氣頗多。過往,反中亂港勢力利用社會矛盾“拉仇恨”,把“民生問題”變成所謂的“民主問題”,把香港引向了“泛政治化”的泥潭。 對香港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央看得很清楚。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講到的“四個希望”之一是“切實排解民生憂難”。習主席指出“新一屆特別行政區政府要拿出更果敢的魄力、更有效的舉措破難而進,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讓每位市民都堅信,只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夠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李家超及政府管治團隊深刻領悟了習主席的講話精神。過去一年,特區政府在惠民生方面體現出鍥而不捨的精神和一絲不苟的作風。在扶貧上力求精準,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擔任香港扶貧委員會主席,把資源投放到最需要幫助的人身上,既為有能力自助的人“造血賦能”,又為不能自助的人提供“兜底保障”。在化解“住房難”上注重從源頭上解決問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牽頭的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及土地及房屋供應統籌組,從提量、提速、提效及提質造地建屋。 李家超在新的施政報告中宣布,探討明年將“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擴展至由內地機構營辦的指定安老院,加強支援長者在大灣區養老。將成立“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相關目標包括為“劏房”居住環境設定最低標準,並針對不合最低標準的“劏房”提出取締方法。還提居屋按揭保證期延長……這些舉措表明,特區政府繼續要用好“惠民生”這把“金鑰匙”,透過排解民生憂難,彌合社會裂痕,形成“最大公約數”,令香港社會的凝聚力愈來愈強。 李家超在新的施政報告中提及,就基本法第23條立法,政府正全力研究有效立法方案,落實特區政府應實踐的憲制責任,2024年內完成立法;特區政府將成立“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協調政府部門和非政府機構推動國民教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內容對接,在不同層面加強國家歷史文化和國情教育,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特區政府康文署將成立“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專責策劃及舉辦推廣中華文化和歷史的活動,明年起舉辦“中華文化節”……這些舉措表明,特區政府在築牢“一國兩制”根基方面持續用力。 “福”為歸依 放眼長遠 “一國兩制”的根基穩不穩,其實關係到700多萬港人的長久福祉。特區政府管治團隊對這一點認識得非常到位。過去一年,特區政府在改善社會治理方面所做的工作,聚焦一個“穩”字,落腳在一個“福”字。 以推動“二十三條立法”為例,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負責“二十三條立法”籌備工作,他以務實作風,帶領團隊深入研究維護國家安全法律的諸多細節問題,特別是普通法地區的相關法律。背後付出的努力,是前所未有的。 再以區選為例,民青局局長麥美娟到社區反覆聽取民意,不厭其煩地向市民介紹新一屆區議會選舉規則,許多人從不理解漸漸到理解和支持,官員的務實作風起到了人心融通的作用。 總體來看,特區政府的施政思路非常明確,透過拼經濟、惠民生、保平安,實現三個效果:一是做大香港的“蛋糕”,二是讓“蛋糕”分得更公平,三是要有安全的環境,讓大家永遠有做“蛋糕”、分“蛋糕”、吃“蛋糕”的機會。“福”為歸依,考慮得很長遠。 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今年4月在香港考察調研時,與特區政府官員進行了深入交流,對經濟、民生、社會治理進行了調查,鼓勵支持特區政府擔起治理香港的主體責任。 從過去一年首份施政報告的實施情況和新一份施政報告看,特區政府擔起了主體責任,“有為政府”的形象已經樹立了起來,中央和香港社會對特區政府的信任度在不斷提升。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刘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