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屠海鳴:對新一份施政報告最期待的是什麼?

分享到:
2023-10-24 12:15 | 稿件來源:信報

【字號:

明天(10月25日),行政長官李家超將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這也是三年疫情結束後,香港重回世界經濟舞台中心發表的一份施政報告,社會各界和市民對這份報告充滿期待。李家超22日在其社交媒體上傳一則影片。影片中,他手持新一份《施政報告》,封面上顯示這份報告的主題“拼(拚)經濟謀發展、惠民生添幸福”。

這個細節釋放的訊號令人鼓舞和欣慰!蹉跎歲月多年的香港,現在是甩開膀子拚搏的時候了!新一份《施政報告》以“拚”字打頭,以“幸福”為落腳點,應該說把握住了香港的脈搏。市民期待新一份《施政報告》更具拚勁、更接地氣、更扣人心。

(圖源:李家超微博)

精心謀劃,把發展的“餅”做大

發展經濟如同做餅,餅子愈大,每個人有機會分得愈多。香港的“餅”大小如何呢?應該說,過去數年,“泛政治化”和隨之而來的三年疫情阻滯了香港的發展,香港的“餅”還不夠大,市民期待特區政府加快“做餅”的速度。時下,儘管香港經濟發展遭遇困難不少,但香港的底子好、前景闊。

第一,香港拚經濟有明顯優勢。現年95歲高齡的李嘉誠先生每每回憶起故友李光耀先生都會真情流露,敬重之情溢於言表。前不久,李嘉誠先生談起李光耀先生時眼裏仍閃着淚光。他說,李光耀生前曾經感慨地說:“羨慕香港緊靠中國內地的地理位置,時刻都想新加坡和香港能調換位置。”這其實道出了新加坡與香港的差別。新加坡和香港都是國際化大都市,但香港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集中國優勢和國際優勢於一身的城市,而新加坡不是。

香港的“中國優勢”主要體現在背後有祖國的強力支撐。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世界第一貿易大國和第一製造業大國,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發展提供了廣闊腹地,香港發展的天地不再是1100平方公里的範圍,香港應以更寬視野謀劃未來發展。香港的“國際優勢”主要體現在“一國兩制”,由於“兩制”之別,香港依然保持普通法,依然是“自由港”,依然能吸引國際頂尖人才,“國際城市”的成色未減、魅力依然。

第二,香港拚經濟有寬闊出路。有人憂慮歐美資本和人才撤走給香港經濟帶來負面影響,這種憂慮是可以理解的,但也要看大局、看趨勢。其一,要看到這種現象是暫時的,還是長期的?香港回歸前,也有歐美資本和人才撤離香港,後來這些資本和人才又回流香港,因為,“香港已死”的預言破產了,他們捨不得香港的發展機遇。其二,要看到新興市場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力量消長。

時下,世界經濟“西降東升”已成趨勢。東盟已成為香港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區域全面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協定(RCEP)對於香港下一步發展至關重要,東盟可幫助香港盡早加入;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硬聯通”和“軟聯通”在下一個十年的需求旺盛;隨着新能源佔據的市場份額愈來愈大,世界各產油大國普遍尋求經濟轉型……這些變化為香港開拓新市場提供了空前機遇。

期盼新一份《施政報告》把香港的兩大優勢把握得更精準,把發展的眼界放得更寬,不拘泥於1100平方公里,不拘泥於歐美資本,不拘泥於過往的經驗,而應以大格局、大氣魄、大手筆來謀劃新發展。

用足“工具”,把民生實事辦好

中央非常關注香港的民生問題,特區政府過去一年也非常努力,但由於民生欠賬太多,各方利益協調的難度還是不小,改善民生的進度仍然可以加快推進,市民期待新一份《施政報告》會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新舉措,給惠民生再加一把力。

以解決“住房難”為例,出現的問題五花八門。有的反對把公屋建設在自己的社區旁邊,因為壓縮了自己的空間;有的反對公屋建在邊遠的區域,因為交通不方便;有的反對“簡易公屋”建設,因為成本太高;還有的人擔心公屋建設加快會拉低房價,使自己的資產縮水。總而言之,說起“劏房”、“籠屋”,人們普遍表示同情,認為這不應該是“東方之珠”的“標記”,但要增加公屋供應量以消除“劏房”、“籠屋”,許多人的態度就變了。眼下,“行政主導”已得到切實落實,政府解決“住房難”的辦法其實很多,包括提請立法會對有關問題制定法例,從“立規矩”做起,把這件實事辦好。

又以“北上養老”為例。香港的老齡化程度愈來愈嚴重,安老事務是特區政府高度關注的重點領域。本港65歲以上的長者當中有很多人來自內地,對內地有一份故土情份,中國人素有“落葉歸根”的心理,這是內因。現在,反中亂港勢力挑撥香港與內地的現象銷聲匿跡了,疫情期間香港與內地隔絕的狀態也消除了,再加上大灣區建設加快推進,大灣區廣東9市的居住環境和居民生活有明顯優勢,這是外因。在內因和外因的雙重作用下,長者“北上養老”的願望會更加強烈。那麼,特區政府如何為“北上養老”搭橋鋪路呢?特別是醫療領域的“接軌”最為重要,應該有突破性的措施。

一年多來,特區政府“以結果為目標”施政,對於大多數市民來說,最關心民生領域的目標和結果,包括住房、安老、扶貧、就醫、社區環境提升,等等。期待第二份《施政報告》惠民生的力度比第一份更大一些,針對過去一年遇到的“堵點”、“卡點”,把“工具箱”裏的“工具”用足用夠,讓更多的民生實事盡快落地見效。

居安思危,把安全根基築牢

過去幾年,香港人吃了不少苦。先是“動亂之苦”,2019年的“修例風波”令香港社會秩序大亂,損失慘重;後是“封閉之苦”,三年疫情期間,香港與內地、與世界隔絕,民生困頓。今年,香港終於復常了,市民再也不想過苦日子了,人們渴望社會安定和諧。無論是拚經濟,還是惠民生,沒有安定的社會環境都不行。期待特區政府把安全的根基築牢。

築牢安全的根基,當務之急是重塑區議會。區議會“去政治化”可根除亂源,從根本上提升基層治理水平,這一點市民普遍支持。市民主要關注兩點:其一,做好“把關”的工作。把“愛國者治港”落到實處,不能讓反中亂港分子“入閘”。其二,做好監督考核區議員履職的工作。區議會將回歸“非政權組織”屬性,但大部分區議員由委任和間接選舉產生,市民擔心今後區議員會不會只注重“對上負責”,輕視“對下負責”,變成了“新官僚”。如何考核、監督區議員?期待政府的舉措更管用。

築牢安全的根基,還有一個重點是“二十三條立法”。香港不能亂,底線須守住。國安法訂明了涉及國家安全的四項罪行,但涉及國家安全的至少有七項罪行,“二十三條立法”可以把破壞國家安全的所有漏洞補上,這樣才能長治久安。“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期待政府盡快推動“二十三條立法”,把“法治之網”織牢,讓“港獨”勢力無任何空子可鑽,徹底打消其搞亂香港的念頭。如此,香港社會才能一心一意地謀發展、惠民生。

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今年四月在香港考察調研時,對經濟、民生、社會治理等領域進行了深入了解。他在香港特區“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2023”開幕典禮上的致詞中指出:“我們相信,特別行政區政府及其管治團隊一定能夠擔起治理香港的主體責任。”

如何擔起“主體責任”?期待新一份《施政報告》讓700多萬香港居民看到希望、增強信心、凝聚共識、匯聚合力!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刘春】

視頻

更 多
澳門回歸25周年|這位澳洲人因為什麼堅定選擇了澳門?
澳門回歸25周年|土生葡人:現在就是澳門最好的時代
澳門舉行升旗禮慶回歸25周年 市民:有強大祖國支持 澳門定會越來越好!
回歸25年 澳門工體委主任:國家真的很眷顧澳門
澳門新特首岑浩輝上任後首亮相 冀團結社會各界 推進澳門向前發展
澳門回歸25周年 街頭巷尾氣氛正濃
香港房屋局局長的心願:在石屎森林中投下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