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屠海鳴:區議會地區直選 應重點關注甚麼

分享到:
2023-09-28 12:20 | 稿件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字號:

2023年區議會選舉提名期將近,按照選舉方案,地區直選共88個議席,12月10日將由超過433萬選民投票選出。近日,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各參選人隊伍頂着高溫派發單張宣傳。

地區直選議席減少了,但參選人的熱情和選民的關注度並未減弱。這說明,香港社會對此次區議會改革大多認同,尤其對區議會回歸“服務、諮詢”的功能總體上更是廣泛認同。

與上屆區議會選舉的社會環境相比,此次選舉的情形好多了,沒有黑雲壓城的恐怖氣氛,社會穩定,人心平和,選民會以理性的態度參與選舉,但這並不意味着此次選舉就沒有隱患。筆者認為,有幾個問題還是值得重點關注。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愛國愛港 參選人基本要求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介紹完善地區治理方案時,多次強調區議會改革的三個原則,包括:國家安全必須放在首位、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以及充分體現行政主導。實質上,“三個原則”當中的兩個原則都涉及愛國愛港。因此,愛國愛港是區議會參選人最基本的要求。

為甚麼“愛國愛港”如此重要?應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認識:

第一,從香港的身份地位來認識。香港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一國”和“兩制”是統一體。若對香港的身份認識模糊,就會放大“兩制”之別、縮小“一國”之同,無法做到真心愛國愛港,言行舉止難免有意無意地逾越底綫,出現令人不能容忍的“誤操作”、“錯操作”、“騷操作”,因此參選人的“身份意識”很重要。

第二,從過往的教訓來認識。檢視“修例風波”,最大的教訓是回歸以來國民教育的缺失,最根本的問題是香港市民的國家觀念整體上不強。從思想深處看,某些人並沒有把“愛國”和“愛港”統一起來,而反中亂港勢力把“愛國”等同於“賣港”,把“愛港”等同於“抗中”,嚴重違背了憲法和基本法的原則,平時人們不大留意這些認識上的誤區,一遇到風吹草動,其負面效應立即顯現出來。

第三,從香港面臨的外部環境來認識。國安法實施後,美西方對香港的敵視態度非常明顯,改革後的區議會雖然不再具有政治功能,但承擔着公共事務,區議員在地區治理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他們的言行在市民中有較大影響力。若區議員“愛國愛港”這一條不過關,則是基層治理的一個隱患,不排除未來會帶來負面影響。

2023年區議會一般選舉的提名期將於10月17日開始,至10月30日結束。提名是地區直選的關鍵環節。提名人應該全心全意履職盡責,吃透“三個原則”和選舉規則,充分調查了解參選人情況,精準把握標尺,決不能讓渾水摸魚的人“入閘”。選民也要用好手中一票自覺把關。總之,“愛國愛港”這個底綫不能鬆動!

與政府配合度 是重要標準

《香港基本法》的第四章“政治體制”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可設立非政權性的區域組織,接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就有關地區管理和其他事務的諮詢,或負責提供文化、康樂、環境衞生等服務。”

過去數年,在香港“泛政治化”的大環境下,區議會的“政治參與”愈來愈深,尤其是“修例風波”期間,反中亂港分子利用制度漏洞,使其變為播“獨”煽暴、妄圖顛覆政權、對抗中央、阻撓政府施政的政治平台,完全違背區議會應有的職能定位,區議會已經變質、變味、變樣。

此次區議會改革,表明過往擴大區議會功能的探索是行不通的,必須回歸基本法“非政權性區域組織”的定位。按照這個定位,區議會不是具有決策權、監督權的議會,而是政府職能向基層延伸的一個組織;區議員的職能是服務和諮詢。區議員與特區政府的配合度如何?這是考量區議員履職能力和履職成效的重要標準。

有鑑於此,選民應重點關注區議員參選人以下幾項素養:

其一,與政府施政理念是否合拍?本屆政府致力於打造“有為政府”,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上呈現進取姿態;又強調“以結果為目標”,不尚空談,注重實效。參選人是否認同這些理念?“道不同,不足為謀”。理念相悖,必然難以協作,工作成效定然不佳;理念相同,則會主動作為,配合默契,事半功倍。

其二,對政府的施政綱領是否熟悉?本屆政府在解決“住房難”、扶貧安老等方面都有不少嘗試,這些舉措與社區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政府施政綱領愈熟悉,愈容易找準在本地區的“落點”,給居民帶來實惠。參選人對政府施政綱領的理解和熟悉程度,決定了今後當選議員後能否造福本地區居民。因此,選民應認真考察參選人這項能力。

其三,與政府部門的溝通能力如何?區議員來自地區人士,政府官員中有很多專業人士。地區人士普遍看中的是“一個點”,專業人士重點觀察的是“一條綫”。二者的思維方式、知識儲備都有很大區別,“點”和“綫”之間如何對接好?區議員的溝通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怎樣讓政府官員聽懂社區居民的訴求?怎樣讓政府在社區花的每一文錢都能發揮最大效應?區議員的溝通工作非常重要。因此,選民應多考量參選人的這項能力。

過往的區議會選舉有個普遍現象,參選人“政治上頭”,參選口號的調門很高,動輒戴上“民主,人權,自由”的“大帽子”。看似華麗無比,實則華而不實。“大帽子”底下,往往缺少“乾貨”。

參選人要“接地氣” 勿“唱高調”

香港這些年致力於撥亂反正、正本清源,過往那種挑戰“一國”原則的政治口號,嚴重違背基本法和國安法,不能出現,也毫無市場。如果還有參選人熱衷於喊政治口號,提出不切實際的想法,對地區居民不會帶來任何好處;一旦當選,則會耽誤該地區的發展和民生保障。因此,參選人的競選政綱一定要“接地氣”。

所謂“接地氣”,在筆者看來,至少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多多着墨:

一,如何推動改善該地區的基礎設施條件?比如,今年的“9.7”暴雨,導致多區水浸,凸顯本港有些區域排洪不暢。區議員應該“下深水”,摸清本地區的排洪設施狀況,給政府相關部門提出可行性建議,推動盡快解決隱患,造福本地區市民。

二,如何推動扶貧安老?對於社區來說,扶貧安老是大事。比如,為本地區貧困人士提供救助,需要政府“輸血”,也需要增強貧困人士的“造血”功能,其中一個重要的途徑是提供就業崗位。參選人有甚麼高招?再比如,到大灣區的廣東九市養老,已成為愈來愈多香港老人的選擇,參選人有甚麼辦法幫助有意願的老人北上養老?

三,如何建設舒適的人居環境?香港地域狹小,人口密度大,許多社區僅能滿足市民居住需求,沒有綠化、休閒、運動場所。參選人能否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提出好的思路和建議?

當然,“接地氣”需要關注的問題很多,以上三點是筆者拋磚引玉,選民和參選人應有更深入細緻的想法。總之,選議員切忌好高騖遠,而應腳踏實地。

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中央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對香港的基層治理非常重視,十分關注打通香港治理的“最後一公里”。他在今年4月來港考察調研期間,專門深入社區,聽取社區人士對香港治理的意見和建議。這表明,特區政府主導的此次區議會改革得到了中央的強力支持。從中央到香港特區,都希望區議會改革為香港治理加分。

值此關鍵時段,大家都應多關注區議會直選,及早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推動區議會直選回歸理性,促使區議會回歸基本法規定的功能,夯實香港“治”的基礎,激發香港“興”的動能。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刘春】

視頻

更 多
澳門回歸25周年|這位澳洲人因為什麼堅定選擇了澳門?
澳門回歸25周年|土生葡人:現在就是澳門最好的時代
澳門舉行升旗禮慶回歸25周年 市民:有強大祖國支持 澳門定會越來越好!
回歸25年 澳門工體委主任:國家真的很眷顧澳門
澳門新特首岑浩輝上任後首亮相 冀團結社會各界 推進澳門向前發展
澳門回歸25周年 街頭巷尾氣氛正濃
香港房屋局局長的心願:在石屎森林中投下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