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屠海鳴:香港如何應對美國投資禁令?

分享到:
2023-08-15 13:51 | 稿件來源:信報

【字號:

上周末,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命令,限制美國企業在半導體和微電子、量子訊息技術、人工智能系統等幾個敏感技術領域的對外投資,包括中國內地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不少港人感到,這一次真的是“狼來了!”坊間對此頗感憂慮。

美國企業投資內地,往往採用“工廠建在內地,資金放在香港”的模式;同時,香港也是中美貿易的中轉站。美國的技術限制,將對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以上三個領域及相關行業發展帶來困難。眼下,香港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今年第二季度經濟增長放緩,如果再疊加美國高科技領域的限制,香港經濟的不確定性會更大。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如何應對經濟領域的風險和挑戰?這是一個緊迫的課題。

高科技領域遏華呈常態化

針對美國的這次制裁,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用了“四個嚴重”來評價:此舉嚴重違反市場經濟和公平競爭原則,嚴重破壞國際經貿秩序,嚴重擾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嚴重損害中美兩國乃至世界工商界利益。

過往,美國對華制裁也會殃及自身。以美國限制向中國出口晶片為例,直接後果是逼迫中國在晶片的中低端領域取得突破,中國不再需要美國的中低端晶片,令美國相關企業蒙受巨大損失。間接後果是不排除中國再經過數年努力,在高端晶片領域取得突破,令美國高端領域的晶片也失去中國市場。這一次,美國相關企業對華盛頓的做法很有意見,對從中國市場退出很不情願。

儘管如此,美國政府在高科技領域對華遏制毫不手軟,民主共和兩黨的態度空前一致。這是因為他們把中國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在科技、貿易、軍事等領域全力遏制中國,這是華盛頓的既定戰略。

美國的這種戰略選擇,是基於鞏固自身的霸權地位。美國依靠美元、美軍和高科技稱霸世界,充當“地球村”的“老大”,其最擔心的是“老二”。自美國成為“老大”以來,透過各種方式搞垮了好幾個“老二”,包括英國、德國、蘇聯、日本。當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美國把中國當成對其世界霸權構成威脅的“老二”,不管中國有沒有挑戰“老大”之心,只要具備挑戰“老大”的實力,美國就不會放過。

在這一戰略下,美國會給中國發展高科技設置重重障礙,此次限制美國企業在三個領域對華投資僅僅是開始,未來在高科技領域遏制中國將會常態化。

從近期看,中國會對美國採取一些反制措施,但在“美強我弱”的總態勢下,中國的損失會大一些。從長遠看,中國只有一條路:科技自立自強。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指出,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必須靠自力更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科技創新走的路線是:“引進—吸收—創新”。現在,“引進”這一環被緊緊圍堵,逼迫中國不得不自力更生。

不斷提高競爭和吸引力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周日(13日)在網誌提到,今年上半年,雖然訪港旅客數字正在快速恢復,但香港仍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和吸引力。他強調,旅發局的調查顯示,內地旅客的消費習慣有所改變,以購物作為主要來港目的的比例,較疫情前有所下降。不少旅客特別是年輕遊客群體,他們來港旅遊的目的更多為參與文化、藝術和展覽活動,或者觀賞大型演唱會等。陳茂波指出,這種旅遊及消費模式的轉變,對香港的啟示是:客人重視的是產品和服務的特色、創意、質素及用戶體驗,香港必須抓準。

陳茂波說的很有道理,不僅香港的旅遊業面臨這種變化,香港經濟整體上都需要上檔升級。今年第一季度香港經濟增長2.7%,終止了連續4個季度的下跌趨勢;人們期待第二季度表現更好,結果第二季度出人意料地僅增長1.5%。究其原因,在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當中,貨物出口下降和投資不振導致增長乏力。

如何增強發展動能?從短期看,香港下半年經濟增長依然要依靠消費拉動;從長遠看,香港必須打造新優勢。

比如,近年全球各經濟體都在發展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經濟,香港興建“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及相關營運模式的顧問研究已於5月展開,預計本年度內完成。下一步,香港應在數字經濟建設上持續發力,爭取跑在前面。

再比如,香港是國際大都會,應繼續發揮這一優勢,多舉辦一些國際盛會。香港去年11月份舉辦了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今年將繼續爭取類似的國際會議到香港舉辦,讓世界頂尖的投資機構和領袖深入了解及把握香港與中國內地的投資機會。

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

時至今日,仍有一些人認為,香港在落實國安法方面鬆一鬆,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就會對香港“放過一馬”。持這種觀點的人,沒有看清楚中美博弈的大局,沒有看清楚世界地緣政治變化的大勢。這如同小孩子解讀大人的心思一樣,“只要我聽話,大人就不會吵架了。”這是多麼天真可笑!

在科技創新方面,香港其實只有一條可靠的路徑: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科技創新的新型舉國體制強調“企業的主體地位”,讓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出題人、答題人和閱卷人,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這為香港發展創新科技提供了機遇。過往,香港總是難以跨越“實驗室到車間”這一步,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企業並非科技創新的主體。現在應主動對接國家戰略,提升企業的主體地位。

香港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具有諸多優勢。香港擁有5間世界百強大學,在某些領域的科研能力強大;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金融助力創科”的潛力很大;香港是一個開放多元的社會,對不同國籍、不同文化背景、各個領域的人才具有吸引力;香港擁有粵港澳大灣區的廣闊腹地,香港企業應樹立“灣區意識”,把粵港澳大灣區當做一個整體考慮問題,把科技創新的“頭部”放在香港,“軀幹”和“四肢”可以放在灣區其他地方。最重要的是,中央大力支持香港的創科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了支持的方向及重點,還為香港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實驗地──前海合作區。未來的支持力度只會加強,不會削弱。

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對香港的創新科技十分關心,他今年4月來港考察時專程到前海合作區、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調研。返回北京之後,港澳辦積極協調解決香港創科發展遇到的難題。最近幾個月來,特區政府各部門與國家部委的溝通對接日益頻繁緊密,正是落實夏寶龍副主席這一要求的體現。相信未來中央支持港澳的政策措施會更多、更有力、更貼地。

並非所有國家都關上大門

美國對華高科技領域進行封鎖,其實質是搞逆全球化、去中國化,目的是防止中國挑戰其“老大”地位。但並非所有的發達國家都會隨着美國的指揮棒舞蹈。其一,中國的超大市場令他們不忍割捨,美國在高科技領域退出,正好是他們挺進的大好時機。其二,就算美國的“老大”地位不保,對這些國家來說未必是壞事,何必給美國當“炮灰”呢?在各自的國家利益面前,所謂“共同價值觀”其實一文不值。

基於以上因素,可以做出兩個判斷:其一,在高科技領域,未來並非所有的發達國家都對中國關上大門;其二,就算某些國家對中國內地關上大門,也未必會對香港和澳門都關上大門。這其中的道理很簡單,作為“跟班”,必須考慮到“老大”變了怎麼辦?要為自己留一條後路。即使在冷戰時期,西方陣營的某些國家依然保持對華友好,透過香港與中國發展貿易。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對未來過分悲觀。

變化,意味着機遇。香港具有靈活應變的好傳統,應趨利避害,把握機遇,審時度勢,因變而興。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刘春】

視頻

更 多
現場直擊!珠海航展有什麼?為何吸引這麼多外國人來看?
冬天的新疆太美了!讓新疆女生們告訴你哪些景點不能錯過
廣東潮汕英歌舞機器人火出圈!中國玩具已進入新階段
【通講壇】特朗普的俄烏“和平方案”能奏效嗎?
【你不知道的香港】香港郊外竟還有個隱世“老爺車博物館”?
香港工商界人士座談會在深圳舉行
23秒答對全部20道題目!國安問答挑戰賽的冠軍居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