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屠海鳴:從大黃鴨看香港人為何不開心?

分享到:
2023-06-20 12:58 | 稿件來源:信報

【字號:

兩隻憨態可掬的巨型黃鴨,在陪伴了香港市民整整10天后,昨天離開香港了!

這些天來,時隔10年重臨香港、更是“打孖上”的黃鴨,以“二重暢”姿態暢游維港。它們成雙成對重臨,就像“囍”“朋”二字,象征好事成雙,給市民帶來無限快樂。

許多人到維港打卡,與黃鴨合影留念,燦爛的笑容與黃鴨的模樣相映成趣,成為夏日裡最美麗的風景。

前天是父親節。這天下午,其中一隻黃鴨還在維港兩岸進行海上巡游,歷時約2小時。

筆者所見,暢游維港的黃鴨令兩岸市民興奮不已,許多人歡呼雀躍,追逐黃鴨,舉起手機不斷拍照。當黃鴨離開時,人們依依不捨,留戀之情寫在每個人的臉上。久違的熱鬧場面,令人動容!

兩隻黃鴨為什麼能點燃港人心中的熱情?因為,這麼多年,許許多多香港市民總覺得不開心。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泛政治化”令人心隔閡

香港原本是一個開放、多元、包容的國際大都會,不同國籍、不同膚色、不同信仰人們在這裡和諧相處,許多人白手起家,寫就了不朽的“香江傳奇”。

然而,從2014年非法“佔中”開始,香港社會的“泛政治化”愈演愈烈,中央和特區政府做的任何事情,都被“陰謀論者”描述為“壓縮香港民主空間”、“剝奪港人民主權利”、“變‘兩制’為‘一制’”。

那一年,中央有心推動香港於2017年普選特首,反對派要求包括“公民提名”的所謂“真普選”,不同意他們的意見,就是“假普選”,最終,反對派否決了政改方案。

到了2019年,這種對立情緒已蔓延到香港社會的各個層面,“港獨”勢力趁機浮出水面,一場“顔色革命”令香港陷入動亂的深淵。香港街頭火光衝天、磚塊亂飛,有人與暴徒政見不同,動輒就被打得血流披面,甚至出現“火燒活人”的慘劇……那一幕幕,令人不堪回首!

“泛政治化”破壞的不僅是看得見的設施,更造成人心撕裂。一個家裡,因為政見不同,搞得夫妻成仇、父子反目;相鄰店舖,經常被人貼上“黃絲”或“藍絲”的標籤,政見不同,不相往來。香港被劃分兩種顔色:黃色,藍色。“非黑即白”、“非敵即友”,一個多姿多采的香港,一個包容和善的香港,變得單調、冷酷。

“泛政治化”造成的破壞是深層次的。那場“黑暴”已經過去三年多了,香港早已恢復了平靜,但傷口的癒合需要時間。公眾場合的對立情緒少了,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仍然沒有完全消除,不信任、不溝通、不和解,仍然是一些市民的選擇。

香港人心隔閡如此,怎麼會開心呢?

三年疫情令民生困頓

“黑暴”之後,又叠加三年疫情。這三年間,許多家庭過得非常艱難。

特別是旅遊、零售、食肆、運輸、酒店等行業的從業人員,或失去飯碗,或處於“半失業”狀態,長期開工不足。儘管政府想盡千方百計紓解民困,特別是對中小企業給予紓困政策,力圖穩住就業崗位,但在經濟蕭條的大環境之下,仍是杯水車薪。

最初一年,部分家庭尚能撐住,隨著時間的延續,愈來愈多的家庭“存量”不多,每月省吃儉用,仍入不敷出。

三年前的疫情暴發後,香港率先與內地封關,直到今年1月初通關,歷時三年之久。這期間,多少人分隔兩地,夫妻子女不能團聚,親人離世不能奔喪,公司業務不能及時處理。

疫情時緊時鬆,香港市民與許多國家城市之間斷絕人員往來,港人出國工作、經商也受到影響,發展的機會幾乎完全喪失。

《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顯示,香港貧窮人口“井噴式”增至165.3萬人,按年增16.2萬人,即接近每4人就有1人活在貧窮線下,為有紀錄以來最高,其中尤以青年貧窮人口增幅最明顯。按年齡層分析,在未有政策介入下的兒童貧窮人口多達27.4萬人,貧窮率27%;18歲至29歲貧窮青年多達14.3萬人,跌入貧窮線下。

報告解釋稱,貧窮問題惡化是因為新冠疫情令香港經濟嚴重衰退,勞工市場因而急劇惡化,失業率明顯上升,而整體工資增幅亦有所減慢,加上部分住戶有成員面對工時減少,甚至失去工作的困境,住戶收入因而明顯受拖累。

今年4月,在香港優化最低工資檢討機制第一階段公眾咨詢中。有基層勞工表示,今年4月份前領取時薪37.5元的最低工資,月入只有7800元,難在香港生活。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認為,最低工資時薪在今年5月1日增至40元,以全職勞工每月工作26日、每天工作8小時計算,月薪也只有8320元。

參考政府統計處2019/20年度住戶開支統計調查,一人住戶每月開支中位數為16000元,整體住戶每月開支中位數為24900元,反映目前最低工資水平不足以在香港生活。然而,工商界也有他們的看法,本港許多行業的最低工資時薪早已遠超政府規定,若一味冒升,會削弱香港的競爭力。

香港民生困頓如此,怎麼會開心呢?

生存空間狹小令心情煩悶

香港是世界上房價數一數二高的城市,許多人終其一生,也難以買到自己的“磚頭”,只能長期租房,承受不菲的租金。

而公屋輪候的平均期限,從第一屆特區政府算起,不僅沒有縮短,反而更長。特別是至今還居住在“劏房”和“籠屋”裡的市民,連基本的生活尊嚴也難以保證,其他的願望更是奢求。

心理學家對“居住空間與人的性格形成”有深入的研究。生存空間狹小,意味著資源比較缺乏。而資源缺乏的環境,會刺激人的自私性、排他性的形成。

居住空間在每個人心裡都有底線要求。一個家里居住面積過分狹小,會造成家庭成員之間激烈的生存競爭,迫使每個人過分地靠近對方,造成更多的摩擦,甚至會形成不良的、有敵意的情緒。如果沒有把這種情緒調節好,就會衍生出對社會、對其他無關人員的敵意。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居住空間狹小也會導致人的心理空間狹小,使人變得斤斤計較,過多追求眼前利益,缺乏長久打算;過分關注細節,缺乏大局觀。

香港居民的居住空間狹小,香港的公共空間也不寬敞,高樓林立,街道狹窄,固然很有“立體感”,但也有“壓抑感”。

疫情前,每到“黃金周”,內地遊客大批來港,港九各處更顯得擁擠不堪,不少市民心生煩惱、抱怨不斷。正是生存空間狹小造成的心理反應。

香港市民生存空間如此,怎麼會開心呢?

“身份迷思”令心神不安

香港回歸後,意味著香港納入了國家治理體系。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香港居民屬於中國公民的一部分。這個身份定位早已透過《基本法》確定。

然而,香港回歸祖國至今已經26年了,仍然有人走不出“身份迷思”的霧霾。

成龍拍過一部電影叫《我是誰》,香港有一部分人至今搞不清“我是誰?”。

有的把香港當成了一個不受國家管轄的地區,放大“兩制”之別,忽視“一國”之同;有的把自己當成“港英遺民”,思維還停留在港英時代;有的把自己當成“世界公民”,可以不受中國法律的約束;有的由於受過西方良好的教育,自視高人一等。

“身份迷思”容易造成妄想症,理想與現實脫節,令人心神不安。

香港一些人對“一國兩制”的認知偏差如此,怎麼會開心呢?

依筆者之見,以上四種情況是香港市民不開心的主要原因。於是,兩隻巨型黃鴨現身維港,可愛的形象一下子抓住了人心,博得了市民的普遍喜愛。綿綿夏雨,甚至黃雨、紅雨下,香港多了快樂的氣氛。這說明,人性是相通的,人們都喜歡美好的東西。

此事也啟示我們,尋找人性中最美的東西,凝聚各階層最大共識,在香江同舟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730萬香港市民會愈來愈開心的!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刘春】

視頻

更 多
23秒答對全部20道題目!國安問答挑戰賽的冠軍居然是......
小作坊到大公司的標誌是什麼?“大疆教父”李澤湘給出答案
【通講壇】特朗普說過 他當選後24小時解決俄烏衝突,能做到嗎?
李娜李小鵬與香港學生分享交流 欖球玩起來!
內地企業出海第一步 業內專家:強烈推薦來香港
選舉賭局 美國大選百年來首次!讓人神經緊繃的,還不止這些
鋸子也能做樂器?李克勤演唱會同款鋸琴演奏來香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