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屠海鳴:適度引入外勞 符合香港整體利益

分享到:
2023-06-15 10:59 | 稿件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字號:

特區政府前日(13日)下午舉行記者會,公布有關輸入勞工方面的安排,計劃引入1.8萬名外來勞工。政府官員表示,香港出現結構性勞動人口的縮減,特區政府果斷處理,決不允許人力短缺成為阻礙香港復甦及經濟發展的瓶頸。

行政長官李家超前天上午出席行會前見記者時強調,有3大原則保障本地工人利益,包括本地工人就業優先,要針對人力明顯不足行業;保障本地勞工工資收入,外勞工資不可低於相關職位工資中位數;以培育增加本地勞工為主,引入外勞只是輔助,不是永久措施,將以多元措施減少人力短缺。

“引入外勞”一事由此破題,但社會各界對此爭議仍然不斷。那麼,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筆者認為,關鍵是要把維護香港整體利益放在首位,以此為“坐標”思考問題。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兩因素疊加 多行業人手短缺

當下香港的“勞工荒”,是一個不容迴避的事實。從勞動人口總量看,已經從2018年的368萬人,降至2022年的346萬人,其中低技術崗位減少約16萬人;分行業來看,有些行業缺口很大,今年初發布的人力預測報告顯示,建造業人手短缺約1萬至1.5萬人,運輸業短缺約8,000人,而航空業現時短缺6,000人,今年前4個月乘客恢復到疫情前5成,如果明年乘客恢復到疫前水平,則本港航空業人手需求由現時5.3萬人升至6.9萬人,屆時人口缺口將達至1.6萬人。

出現勞工短缺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人口老齡化的影響,香港65歲以上人口佔比達19%,未來這個數據還將攀升,勞動人口總量減少是大趨勢;二是疫情期間行業形勢的變化,導致人才流失。以交通運輸業為例,過去3年香港與外界基本隔絕,來港旅客銳減,運輸行業慘淡經營,不得不裁員降薪,人手流失很多;現在運輸業市場復甦速度很快,一時間難以從本地招聘大量人手。以上兩種因素疊加,令多個行業“勞工荒”加劇。

面對人手緊缺,相關行業的企業非常着急,商界及業界已經多次呼籲特區政府盡快推出“補充勞工計劃”,以解燃眉之急。

3大原則縝密 可保“適度規範”

對於“補充勞工計劃”,勞工界提出反對意見,擔心影響本地勞工就業,李家超提出3大原則,保障本地工人利益,回應勞工界關切。筆者認為,這3大原則可保“引入外勞”保持適度、操作規範。

從“引入外勞”的行業看,針對的是人力明顯不足行業,並非所有行業。在“補充勞工計劃”內的職位中,有26個工種准聘外勞,其中包括售貨員、侍應、接待員、收銀員、文員、電話接綫生等,因此大可不必驚慌失措。

從工資收入看,外勞工資不可低於相關職位工資中位數,也就是說,“引入外勞”並非某些人解讀的“引入廉價勞工”,而是與本地勞工薪酬標準一致,如此可以避免“外勞”形成“競爭優勢”,與本地勞工“搶飯碗”,並拉低本地勞工的薪資水平。

從總體規劃來看,特區政府多元措施解決“勞工荒”,培育增加本地勞工是主要手段,“引入外勞”只是輔助手段。一方面,僱員再培訓局每年提供超過10萬個培訓額,職業訓練局亦提供10多萬個培訓額,同時對於僱員再培訓局的就業掛鈎課程,學員可得到每月5,800元再培訓津貼,當局計劃增加津貼額至8,000元;另一方面,當局在審批環節亦會嚴格把關,輸入比例為僱主僱用兩名本地工人可輸入一名外勞,各行業引入勞工數額亦設有上限。

經濟民生事急 不能坐等本地勞工

有勞工界人士認為,雖然出現“勞工荒”是事實,但工程開工不要“一窩蜂”或放緩工期,就不會出現人手緊缺的現象;還有人認為,可以提高緊缺崗位的薪酬,吸引更多人從事這些職業。這些觀點看似有幾分道理,但從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大局來看,是不可行的。

過去數年,香港的經濟發展遇到諸多“瓶頸”。以創科發展為例,首屆特區政府提出的“數碼港”計劃,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擱淺,令香港失去了發展良機,今天香港與一河之隔的深圳在創科發展領域之差距,其實當時就已經埋下伏筆。痛定思痛,香港在創科發展上必須有“大手筆”,北部都會區不能簡單地打造成“人口疏散區”,而應成為“創科發展區”,成為香港的“產業高地”。類似於北部都會區這種利及長遠的工程,愈快開工愈好,豈能等到本地勞工足夠了再開工?

過去數年,香港積累了許多民生難題,以“住房難”為例,香港有20萬人住在“劏房”和“籠屋”裏,與“東方之珠”的桂冠極不相稱。與回歸之初相比,公屋輪候時間不僅沒有縮短,時間還更長,“住房難”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不加速解決不可的地步。為了照顧本地勞工就業,就不開工、緩開工、或放慢工程進度,同樣不可行。

“提高緊缺崗位薪酬”的主意也不具有可行性,且不說增加了人力成本,令剛剛邁上復甦之路的企業艱難前行;最重要的是,簡單地提高薪酬,就可以讓無任何技能的人立馬變得有技能嗎?學習技術需要一個過程,而現在經濟復甦的勢頭很好,一些行業的用工量激增,如果坐等本地勞工學會了技術再招聘,就意味着失去搵錢的好機會。

整體利益放首位 凝聚社會共識

香港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很多,針對一事,社會各階層分歧也很大,如何縮小分歧、凝聚共識,關鍵要把維護香港整體利益放在首位;若大家都把維護香港整體利益放在首位,香港整體發展得好,每個人都能從中得到一些好處。

過去4年間,香港經濟“很受傷”。2019年的“修例風波”,令香港社會動盪,交通經常癱瘓,企業無法正常開工,打工仔無法返工,投資者望而卻步,出現經濟衰退;2020年至2022年3年間,新冠疫情持續,香港與內地及海外隔絕,經濟遭受嚴重打擊,為了幫助企業和市民度過難關,特區政府多次動用庫房盈餘推出紓困計劃,3年下來,“存糧”見底,當局不得作出“赤字財政”的安排。

今年以來,市場復甦勢頭很好,香港首季經濟增長2.7%,一舉扭轉連續4季的跌勢;國際權威機構也調高了對香港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期,預計增長3.5%至5.5%,這說明香港發展的機遇已經來臨!

抓復甦機遇 填補庫房應對未來

如果香港能抓住經濟復甦的機遇,則可彌補庫房虧空;如果錯失機遇,則在下一輪經濟下行周期來臨時,庫房並不充盈,無法應對危機。

當下,香港的當務之急是抓住全球經濟復甦的機遇,特別是搭乘內地發展的快車,乘勢而上。發展事關香港的整體利益、長遠利益,不能因為對局部利益、眼前利益擔憂,就妨礙發展大事,這應是社會各階層考慮問題的基點。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2021年12月6日於《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出版典禮上,發表題為“以史為鑑譜寫香港民主新篇章”的視頻致辭,當中指出:“香港資本主義發展至今,已經積累了許多矛盾,客觀上需要立法會兼顧香港社會各階層和各界別的不同利益,特別是在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更好地平衡香港的整體利益、界別利益和地區利益。”

這段話雖然是夏寶龍對香港立法會選舉說的,但今天來看,對於香港處理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之間的關係,亦有重要啟示,值得人們思考。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刘春】

視頻

更 多
23秒答對全部20道題目!國安問答挑戰賽的冠軍居然是......
小作坊到大公司的標誌是什麼?“大疆教父”李澤湘給出答案
【通講壇】特朗普說過 他當選後24小時解決俄烏衝突,能做到嗎?
李娜李小鵬與香港學生分享交流 欖球玩起來!
內地企業出海第一步 業內專家:強烈推薦來香港
選舉賭局 美國大選百年來首次!讓人神經緊繃的,還不止這些
鋸子也能做樂器?李克勤演唱會同款鋸琴演奏來香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