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屠海鳴:外國政要密集訪華 揭背後商業邏輯

分享到:
2023-03-30 09:39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舉辦的兩個論壇引人注目,一個是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於上周六至本周一(25日至27日)在北京舉行,而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則緊接於昨日(29日)在海南舉行;前一個論壇吸引了大批世界500強企業的首席執行官,後一個論壇則迎來了來自各國的政要和國際機構負責人。

撰寫本文時,筆者作為博鰲亞洲論壇的正式代表,剛剛入駐博鰲的會議中心,發現海口、三亞、博鰲這兩天異常忙碌,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馬來西亞總理安華、西班牙首相桑切斯(Pedro Sanchez)等,都來到這裏出席博鰲亞洲論壇,並由此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圖源:新華社

另有一則消息:上周五(24日)的布魯塞爾歐盟峰會後,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表示,已邀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一起訪問中國,以向中國表達“統一的聲音”。

更值得關注的是:美國副助理國務卿、美國務院“中國組”負責人華自強(Rick Waters)近日低調訪華。有分析認為,他此行是為美國更高層級別官員的訪華行程作鋪墊。此前,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都表達了訪華的意願。

外國政要密集訪華,釋放了甚麼訊號呢?在筆者看來,所有這些的背後都是商業利益。

中國市場 到底有多大誘惑?

李顯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是我們區域內最大的經濟體,與中國建立開放、可持續和互惠互利的關係非常重要。中國的發展給東南亞帶來了巨大的好處,對幾乎每個東南亞國家來說,中國都是最大的貿易夥伴,新加坡也是如此。這是一個巨大的經濟機遇。”

李顯龍說出了許多外國政要的心裏話。俄烏戰爭令世界的分化日益嚴重,愈來愈多的國家不得不選邊站隊,“陣營對抗”似乎在不斷升級,中國也不斷被抹黑;但不可否認的是,任何國家都不想失去中國市場,特別是在疫後經濟復甦的關鍵時間節點,如同一場長跑的開賽時刻,誰願意“輸在起跑綫上”呢?

中國市場到底有多大誘惑力?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上,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艾倫(Craig Allen)透露,美國公司在中國製造的產品中,有77%銷售給中國當地市場,只有7%出口回美國。他還說:“美國商務部的數據表明,對華出口支撑了美國近100萬個就業崗位……中國更有競爭力的環境和更公平的市場,將促進就業、創新和經濟增長。”

馬克龍馮德萊恩同行 意圖何在?

時下,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不確定性增加,許多國家出現了高通脹、高債務、經濟增長緩慢、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等問題,大家都希望找到一個維持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合作空間。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的主題是“經濟復甦:機遇與合作”,而博鰲亞洲論壇的主題是“不確定的世界:團結合作迎挑戰,開放包容促發展”,兩個論壇都突出了“合作”一詞,清晰地表明了中國與世界各國合作的意圖。這正是各國政要、商界領袖奔赴中國的原因。

馬克龍邀請馮德萊恩一起訪華,又有甚麼深意?顯然,他們聽懂了“中國聲音”。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訪問俄羅斯,中俄雙方在聯合聲明中強調,通過和談解決烏克蘭危機,俄方歡迎中方願為通過政治外交途徑解決烏克蘭危機發揮積極作用,亦歡迎《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中闡述的建設性主張。

法國總統馬克龍。新華社

俄烏戰爭打了一年多,除了俄烏雙方,受傷最嚴重的就是歐洲。能源緊缺、資本外逃,各國的國內矛盾凸顯,反戰聲音愈來愈大,繼續如此耗下去,歐洲還要付出多少?相信每一位歐洲領導人的心裏都在盤算。

一場戰爭令歐洲人更加清醒地意識到,和平穩定的環境才是最重要的營商環境。除了軍火商以外,其他的投資者都害怕戰爭和動盪,而任何戰爭的最終結局,都是走向和平,如果歐洲戰火不息,“隔岸觀火”的人不會着急,而流血的歐洲會失去忍耐,勸和促談應該是時候了!

中國不是衝突的當事方,願意勸和促談,這是實現和平的一個契機。馬克龍願意拖着馮德萊恩,既有尋求和平的想法,更有與中國尋求經濟合作的意願。

耶倫雷蒙多欲來華 所為何事?

近日美國矽谷銀行破產引發骨牌效應,這一次會不會引發金融危機?這一次美國會不會再次求救中國?這些問題都值得關注。

耶倫顯然是為美債而來。在聯儲局不斷加息背景下,美債的主要持有國都在加緊拋售,最好的辦法就是說服中國增持美債,因為中國體量足夠大、經濟發展前景好,中國若增持美債,會使美債流動性問題得到大大緩解,極大提振市場對美債的信心。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美國拿了8,000億美元救市,同年中國也購入了8,000億美元美國國債,中美聯手,最終令世界經濟走出了泥潭,但那一次也給中國經濟造成了“內傷”;後來,中國實施4萬億的財政刺激,才漸漸消除了隱患。這一次,“中美聯手救市”的故事還會重演嗎?

雷蒙多顯然是為中美貿易問題而來。2018年特朗普政府對華商品大規模加徵關稅,最終抬高了美國的物價,大部分關稅都由美國消費者負擔,現任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沒有糾正這一錯誤,引起美國企業不滿。雷蒙多訪華,不排除要以取消部分關稅為籌碼,向中方索取更多好處。

循3方向 港如何自強壯大?

香港是一個商業城市,不應被表面的外交辭令所迷惑,而應看清外國政要訪華動向背後的商業邏輯,按照自己的方向和節奏前行。

第一,尋找與內地合作的切入點。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中國GDP增速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使其他亞洲經濟體的平均GDP增速提高0.3個百分點。世界上有那麼多經濟體都看好中國市場,且有真實的事實、翔實的數據做支撑,相信她們的判斷是明智的。我們應專心研究香港與內地的合作點到底有哪些,並一個一個梳理,及時對接和跟進,在疫後經濟復甦的關鍵時刻,讓雙方的合作加速。

第二,契合國家戰略發掘商機。去年12月,習近平赴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出席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並對沙特進行國事訪問,兩天會見了17國政要;今年2月,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訪問中東,達成一些合作協議;最近,沙特最大的石油公司沙特阿美正在商議赴香港上市。這3件事的邏輯關係已然清晰:契合國家戰略發掘商機,香港舞台會更加廣闊。隨着中國與中東諸國關係的日益密切,香港在中東“挖金掘銀”的機會也將更多。

第三,看清趨勢防風險。國際上的“陣營對抗”仍會持續,局部發生激烈衝撞的可能性也不排除,但香港不要成為“對撞”的地方,千萬不能重蹈“泛政治化”覆轍,而應堅守商業城市的本色,“悶聲發大財”。

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才是最重要的營商環境,香港社會形成這樣的共識,就會保持抗擊風險的定力。在此基礎上,當風雨來臨時,客觀分析,冷靜應對,一定能平穩越過急流險灘。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透過現象看本質,看準趨勢抓商機--這才是香港應該做好的“功課”。

(本文作者為 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孟宜君】

視頻

更 多
澳門回歸25周年|這位澳洲人因為什麼堅定選擇了澳門?
澳門回歸25周年|土生葡人:現在就是澳門最好的時代
澳門舉行升旗禮慶回歸25周年 市民:有強大祖國支持 澳門定會越來越好!
回歸25年 澳門工體委主任:國家真的很眷顧澳門
澳門新特首岑浩輝上任後首亮相 冀團結社會各界 推進澳門向前發展
澳門回歸25周年 街頭巷尾氣氛正濃
香港房屋局局長的心願:在石屎森林中投下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