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洪錦鉉:知道“茶”字的起源嗎?分享到:
![]() ![]() ![]() ![]() ![]() ![]() 喝茶多時,您知道“茶”字嗎? 在唐代陸羽所著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茶經》的茶之源篇章指茶“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檟,指茶樹。蔎,有香氣的茶;茗,由嫰葉製成的茶,茶的雅稱;荈,晚摘的茶,或者粗茶老梗。 “茶”在中唐以前,並不寫作“茶”,而是“荼”,在唐代以前的古籍中,如《詩經》《說文解字》等書都記載有“荼”字,《詩•邶風•穀風》曰:“誰為荼苦,其甘如薺”;《說文解字》中述:“荼,苦荼也。”宋代徐鉉等在該書注中指,“此即今茶字”。 “荼”字是一個多義字,一字多音。“荼”字有四個讀音,一是“途”音,指一種苦菜;二是“書”音,指玉板;三是“爺”音,指姓;四是“茶”音,指“茶”。或許因為這樣陸羽在《茶經》中把“荼”字一律改為“茶”字,所以就沒有把“荼”字列入同義字之內。 “茶”字自中唐後被普遍採用,有指是受到陸羽《茶經》和盧仝《茶歌》的影響。可是,“茶”字的讀音中國各地有很大的差異,但最有影響力的是廣東省中粵語發音是“cha”,及福建省閩南一帶及廣東省潮汕地區的發音是“te(tay)”,世界各國的語言中“茶”的發音極其與廣東省的粵語“cha”和福建省的閩南讀音“te(tay)”相似。 有研究發現,茶的“cha”讀音影響主要是經由陸路,絲綢之路傳至中東和東歐各國,如在土爾其中成為“chá”,在阿拉伯語中成為“shay”,在俄語中成為“chay”等國。茶的讀音“te(tay)”則影響了受海路,海上絲綢之路的東南亞和西歐各國,在英語“tea”,在法語“thé”、在西班語“té”等國。 我刻意上網聽各國的“茶”字發音,印證了極其相似,讀者若有興趣也可以上網用翻譯軟件聽一聽。 作者洪錦鉉為香港城市智庫召集人 【編輯:黎金良】
|
視頻更 多
第一個與聯合國簽署合作備忘錄 香港廉政公署為什麼能?
4個月賣了2萬多杯咖啡 香港廉政專員胡英明:我非常滿意
周杰倫林青霞馬雲郭晶晶為何都來看這個展?
超燃混剪|來看粵港澳三地消防隊員飛天入海!
港企研發亞洲首個AI面試官 真人HR是否會從此失業?
【LIVING IN HONG KONG】用七年時間 在香港追尋"芭蕾"夢
20國50位院士齊聚香港助力AI發展!香港能“彎道超車”嗎?
來論更 多評論更 多
論壇更 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