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楊莉珊:大灣區機遇 為基層青年提供更多可能性分享到:
解決跨代貧窮是香港特區政府的施政焦點之一,也是青年問題的"重中之重"。要明顯改善跨代貧窮,不單需要政府力量,也需要民間力量的支援,而國家的大灣區機遇將為香港基層青年提供更多可能性,這值得香港從事青年服務的團體注意,將大灣區納入考量,使其為香港基層青年改變"遺傳性貧窮"的政策機遇。 政府常說要改善"跨代貧窮"要從“四業”(學業、就業、創業、置業)開始,那大灣區便是可以"一次過滿足四個願望"的機遇。 大灣區內共有9個城市與兩大特區,教育資源十分豐富。香港的高等教育資源雖然優秀,但卻也競爭激烈,未能在香港順利升讀大學的一批同學,不代表便是失敗者,他們可以在其他城市找到新機遇,若有往內地發展,例如廣州中山大學、暨南大學,還有深圳大學都提供優厚的升學機遇,對有志在內地打拼的香港學生,早日建立內地人際關係,可謂早著先機。 在內地完成學業會更有利在內地開展事業或者嘗試創業。處在發展態勢的大灣區固然機會滿滿,但對於具有香港學生身分且又在內地升學的青年人,發展眼光不能僅限於大灣區。在努力裝備自己後,整個中國都可以是發展事業的舞台。 如果有志願團體可以協助港生在內地升學期間更深入掌握自己的未來規劃,讓他們在步入社會之前可以有更完善的準備,在創業與就業的選擇面前有更充分的資訊來做決定,而在進入職場後獲開始創業後,可以有資深的志願者導師來指導。這便可大大提高他們成功步入職業正軌以及打下創業基礎的成功率。 我們需要知道,香港是一個高度競爭的社會,經濟規模雖然大但卻相對集中在金融、專業服務等行業,但並非所有青年人都適合或者有興趣從事這些行業。如果沒有這方面的興趣或能力,過往或者只能在公開試後感到前途迷茫,被迫投身基層勞動市場。 大灣區提供了其他城市的多元機遇,但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政策配套與一群有心的"牧羊人"來協助青少年在大灣區的新政策土壤上,在其他城市尋找到落第開花的機遇。不難想像,當他們可以在將事業重心放在大灣區其他城市,那置業問題便可迎刃而解。這些機遇是香港青年工作者值得深入思考的方向。 畢竟,困在香港舊區的劏房以散工度日,還是在其他灣區城市的人才公寓規劃未來,我想多數香港青年自有選擇。 作者楊莉珊為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九龍東區各界聯會常務副會長 【編輯:黎金良】
相關新聞 |
視頻更 多
澳門回歸25周年|這位澳洲人因為什麼堅定選擇了澳門?
澳門回歸25周年|土生葡人:現在就是澳門最好的時代
澳門舉行升旗禮慶回歸25周年 市民:有強大祖國支持 澳門定會越來越好!
回歸25年 澳門工體委主任:國家真的很眷顧澳門
澳門新特首岑浩輝上任後首亮相 冀團結社會各界 推進澳門向前發展
澳門回歸25周年 街頭巷尾氣氛正濃
香港房屋局局長的心願:在石屎森林中投下一束光
來論更 多評論更 多
論壇更 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