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通論壇】美商務部長稱不尋求對華經濟“脫鈎” 學者:戰術調整香港中通社12月1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王豐鈴)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30日發表演講闡述美國對華戰略時說,美國不尋求與中國經濟脫鈎,美國需要繼續與中國做生意。對此,受訪學者認為,這是一種戰術上的調整,美國對華戰略一以貫之,仍是“投資、結盟、競爭”三分法。不過,中美雙方自“習拜會”以來,在各種關係上已呈現出相對緩和的趨勢。 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在麻省理工學院發表“美國競爭力與中國挑戰”演說,主要內容包括詳述美國面臨的中國在經濟與科技方面的挑戰,以及對應的美國戰略。在演講前,她對記者表示:“我們不是在尋求與中國經濟脫鈎。我們希望在不威脅美國的核心經濟和國家安全利益,或損害人權價值觀的領域,促進貿易和投資。”她并稱,美國需要繼續與中國做生意,因為“與中國的貿易將會支持美國的就業機會。” 美國高層自11月以來,在各種場合多次表達不尋求與中國經濟脫鈎。11月4日,在七國集團外長會議上,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針對德國總理朔爾茨的“德國不想也不能與中國脫鈎”的觀點,表示“強烈同意”。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期間,美國總統拜登也作出無意尋求同中國“脫鈎”的新承諾。這是否表示美國對華戰略的調整?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國際發展研究所所長崔守軍1日在接受香港中通社採訪時分析指出,從巴厘島“習拜會”以後,中美關係出現一些和解的跡象,拜登政府對華立場有所緩解,不再咄咄逼人。 拜登政府表示不尋求與中國經濟脫鈎,“目前看來,這是一種戰術上的調整,是否為戰略調整還有待觀察。” 崔守軍指出,對華“脫鈎”體現在各個層面,包括美國在今年8月通過的兩項法案,其中《芯片與科學法案》明確禁止獲得美國政府補貼的芯片企業赴中國投資,《通脹削減法案》則是透過政府補貼,吸引國外電動車企業赴美投資,以振興美國的電動車產業。此外,美國5月發起的“印太經濟框架”更是謀求在印太產業鏈中替代中國。美國官員話語中的短暫變化,與美國通過的法律和多邊倡議存在矛盾之處。 崔守軍續指,美國近來表態不“脫鈎”有多重考量:美國國內面臨較嚴重的通脹問題,盡管美聯儲已加息6次,但離預期目標尚有很大差距,通過加強與中國的經貿合作,有利於拉動美國的經濟復甦,更有助於民主黨兩年後總統大選的選情;其二,中期選舉後,共和黨重掌眾議院,民主黨處於相對弱勢,出於黨派政治的考慮,需要調整對華政策;其三,美國的盟友正與中國加強政策互動,特別是朔爾茨訪華,應對美國產生了一定的刺激或催化效果。 雷蒙多盡管表示不尋求與中國經濟“脫鈎”,但仍在演講中闡述了對抗中國的四項戰略:“目標是加強我們的出口管控制度、強化投資審查制度、加強我們的供應鏈彈性,並研發創新解決方案來對抗中國的經濟脅迫及侵犯人權問題。”她并稱,中國想掌握並投入軍事能力的尖端技術,美國不會允許。 崔守軍指出,雷蒙多的發言,與布林肯5月發表的對華政策可以大致對應,顯示美國的對華戰略一以貫之。美國對華政策的三個關鍵詞,“投資”即投資美國自身,提升美國產業鏈韌性,對中國形成優勢,遏制中國產業鏈升級;“結盟”即加強美國與盟友之間的合作,搞小多邊主義;“競爭”實際上就是打壓中國。 對於中美關係走向,崔守軍認為,中美雙方均以“習拜會”為標志,在各種關係上呈現出相對緩和的趨勢,已進入各部門跟進接觸、各方向落實階段。作為兩國最高級別領導人會晤,“習拜會”達成的共識具有最強的貫徹意志和可貫徹性,雙方可在各自的法律框架和體系框架中,盤點找出同行的方向,這亦是一個建構戰略互信的過程。 崔守軍指出,接下來,布林肯訪華將成為重量級事件,對進一步緩和中美關係、加強雙邊互信和合作必定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期待能延續“習拜會”精神,達成一些務實舉措,促進兩國關係穩定發展。(完) 【編輯:王豐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