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會將審“台灣政策法” 中美或面臨斷交風險香港中通社9月8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王豐鈴)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將於9月14日審查 “台灣政策法”。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7日公開表示,這一法案 “部分條文令人擔心”。受訪專家直言,該法案可視為全新的、升級版的“台灣關係法”,其中寫明了掏空一中政策的具體步驟,若通過將引發中美全面對抗的攤牌狀態,甚至可能斷交陷入“新冷戰”。 美國國會大廈。圖源:新華網 “台灣政策法案”,是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梅嫩德斯、共和黨籍參議員格雷厄姆4月訪問台灣後提出的法案,該法的主要目的在於提升台灣安全及“國防”能力、“嚇阻中國侵略台灣”,具體配套措施包括:未來4年美國對台提供45億美元軍援、正式賦予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友”地位、支持台灣加入“印太經濟架構”、提升美國在台協會代表地位等。 台灣政策法案歷經7月19日和8月3日兩度排審,都未能順利審查。9月14日,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將進行最後審議,若順利通過,將送交全院表決。 該法案何以“令人擔心”?華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克明8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逐條分析指,其一,若此前台美軍購還可稱為商業行為,法案中所指45億美元軍援則是由美國政府提供資金,屬政府行為,性質大不同。此外,從軍事理念來看,新法案修正了“台灣關係法”內文,把提供台灣“防衛性武器”改為“可嚇阻解放軍侵略行為之武器”,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其二,法案提出美國正式賦予台灣成為“主要非北約盟友”,意味著在軍事上把台灣視為盟友,視為共同防禦的區域性國際組織的一員,相當於恢復已於中美建交時終止的“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的地位。該項條文,將成為中美關係的最嚴峻挑戰。 其三,法案要將“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改名為“台灣代表處”,意味著美國把台灣視為“準國家”,把台灣民眾視為“準國民”,性質十分嚴重,更甚於“一中一台”。此外,美國在台協會此前為民間機構,如今法案要求,該機構主席的任命需要參議院行使同意權,意味著將該機構升級至美國政府外派大使級別,對中美關係是一個極大的挑釁。 陳克明直言,“台灣政策法”實際上是對原來的所謂‘台灣關係法’的一次大調整,甚至可看作一項全新的、升級版的‘台灣關係法’,寫明了掏空一中政策的具體步驟,該法案就是當前美國最大的一張‘台灣牌’。” 不過,陳克明分析認為,提案中特別提到,“不得把本提案解釋為美國支持台灣獨立”,顯示美國明面上不敢公開支持“台獨”,仍在掩蓋回避其掏空一中的事實,目的是挑釁中國,幷給白宮及行政部門開脫的理由。 該法案自提出開始,便引發各方關注和擔憂,在美國國內亦爭議不斷。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蒂奇日前投書美國軍事刊物《War on the Rocks》,警告美國對台政策呈現國會激進、白宮保守,雙方恐對“台灣政策法”持不同意見,稱若無法達成共識,將繼續向台灣方面、中國大陸及美國人民傳達矛盾訊號。他建議,華府擬定政策應著重對台實質幫助,避免象征作為。 而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7日在法案審議之前公開發表評論的做法,也十分罕見。美國行政部門向來很少對國會審議中的法案發表意見。 對此,陳克明表示,佩洛西訪台事件,已標志著中美轉入了實質性的全面對抗狀態,若再通過“台灣政策法”,中美一定會進入全面對抗的攤牌狀態,中美關係再難恢復,甚至面臨斷交風險,陷入“新冷戰”時期。 但陳克明認為,中美宣戰的可能性不大。白宮方面當前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顯露出反對態度,最終法案通過與否,便要看白宮與國會的交涉結果。 但問題是,拜登政府既無力阻止佩洛西以及眾多國會議員訪台,現在是否有能力阻止國會通過這項法案? 陳克明分析指,白宮與國會在“反中抗中”立場上始終一致,但沙利文的表態已公開了兩方對“台灣政策法”的分歧,分歧來源於議員各自代表的選舉利益。白宮要負責善後,因此會謹慎考慮,聰明的做法是利用議員的不同利益作為籌碼,在法案涉及的多個領域內容進行拉鋸,從而拖延法案通過。不過,白宮難以完全擱置該法案,即使能拖至11月美國中期選舉後,也有可能重新提上議程。 【編輯:馬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