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視頻 ->通時事

他們在香港開了一間“4D藝術博物館” 用一個晚上帶觀眾感受中華文化四千年

分享到:
2025-04-13 09:08 | 稿件來源:香港中通社

【字號:

  【畫面】精彩節目片段。

  【解說】從遠古悠揚的古琴聲開始,經過唐代敦煌的飛天女神,一覽大宋江山的波瀾壯闊,領略元代草原遊牧民族的英勇豪邁,窺見明代珍寶中的一角,在與孔子的跨時空對話及盛世華章《黃河大合唱》中結束旅程,回到現代。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在舞台上打造了一間“4D藝術博物館”,用一個晚上的時間帶觀眾體驗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同期】現場觀眾 胡同學

  我比較喜歡前面兩段舞蹈表演,因為他們跳舞的舞姿很優美,我覺得是個很精彩的表演。

  【同期】現場觀眾 劉同學

  我最喜歡馬頭琴的表演,因為那個導師專門從內蒙古過來為我們表演,而且馬頭琴彈出的聲音也很動聽,我很喜歡這個樂器,我覺得很好聽。

  【同期】現場觀眾 楊同學

  我也最喜歡馬頭琴,因為我覺得蒙古老師的聲音很獨特,我覺得很少機會可以聽到這麼獨特的聲音。

  【同期】現場觀眾 張同學

  我覺得很愉快,可以在繁忙的學業中脫離出來欣賞中華文化的表演,我覺得很開心。這個表演很多節目是關於中華文化,而且他是香港一個4D的演出,我覺得我沒有體驗過,我覺得很有趣新奇。

  【同期】現場觀眾 高先生

  敦煌那個舞蹈我覺得挺好的,因為我們以前去敦煌參觀過一次,所以就覺得有一些特色以及敦煌的文化豐富。中華文化,我想在香港作為一個表演形式來講相對就比較少,所以我覺得是比較值得來看看的,而且相對來講,他也比較完整,每個朝代都有一些節目出來介紹。香港是個很好的位置,可以讓不同的文化互相交流。

  【同期】馬頭琴演奏家 席秀全(杭蓋)蒙古族

  我沒有想到香港的觀眾這麼熱情,在我唱呼麥的時候,大家第一時間把掌聲送出來是我讓我最驚訝的。今天時間太短了,只是展現一部分給大家,希望香港和內地經常舉辦這種活動,更多地(為大家)帶來我們草原的文化,馬頭琴和呼麥的文化。

  【同期】美聲合唱團藝術總監 張朝暉

  這次音樂會我們會負責唱最後一個樂章叫盛世華章,我們會唱兩首歌,一首是《黃水謠》,另外一首是《保衛黃河》。今次我們有108個人一起唱,這都是一個很難得的組合。《黃河大合唱》其實是誕生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所以它可以說是贊頌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贊歌。可以讓香港觀眾更加了解中國都有這麼好的作品,讓他們知道中國現在在世界上面的昌盛,這個信息可以讓大家更加團結熱愛自己的國家。

  【解說】今次活動的主辦方是香港本地的慈善團體——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他們中的成員大多是學校的老師,校長及學者。中國有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但很多香港學生對中華文化卻十分陌生,這讓一幫在港的文化界人士深感痛心,他們決定改變現狀,於是相聚一起,在香港各地舉辦文化交流活動,這一做就是四十年。

  【同期】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理事 《中華文化·情繫香江》晚會總策劃 余昭科

  我們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就成立了40年,在過去,我們年輕的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很陌生,不單是他們陌生,他們的老師也很陌生。所以我們就覺得應該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吸引年輕人去關注。我們知道近一兩年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上也被熟知,例如電影《哪吒》,詠春的舞劇,《只此青綠》的舞劇在歐洲和美洲大受歡迎。這說明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是很有價值,也很有智慧的。所以我們也想今晚能夠在每一個歷史時期裡面都有一些有代表性的節目顯示出來,讓觀眾看到這個節目不僅了解到原來這個節目是出自這個朝代,了解到相關的特色。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展示方式。

  我覺得推動中國傳統文化這個題目永遠不會落後,永遠不會被人遺忘,而且我想會越來越重要。我們習主席都說要把香港建成一個中華文化對外的交流中心,那所以在香港我們本身搞文化節目的人就是有這個責任。要去推動這件事首先你要認識自己的傳統文化,你要知道究竟有什麼東西需要或者是有力量,有沒有影響力向外推。這個過程也是我們學習的一個過程。

  記者 董鈺婕 孫思琳 陳爍 香港報道

視頻

更 多
【通講壇】新加坡教授:對華關稅戰暴露美國製造業“軟肋” 中國要爭取產業話語權
Web3頂級音樂會香港開唱 黃貫中陳慧琳等大咖雲集
一場香港美聲慈善音樂會 奏響基層“閃耀之星”的藝術夢
過萬人一起吃盆菜是種什麼體驗?現場市民:場面震撼 氣氛很好
新加坡學者: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恰恰在於它不夠高端 這能讓中國至少再吃10到20年紅利
四月的香港“科技含量”爆滿 最新科創產品和全球科技菁英齊匯聚
小鵬X9全球首場上市發佈會香港舉行 現場嘉賓大讚“中國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