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財經 ->財經

劉雲華:適度貿易是世界趨勢,中國最大優勢在於“中端製造”

分享到:
2025-04-23 18:07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4月23日電 4月初,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起關稅戰,攪動得全球經濟動蕩不安。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劉雲華在接受香港中通社專訪時表示,未來將是一個適度貿易的時代、一個重新調整產業分布的新時代,中國要因應新時代的變化調整部署,在堅持自己的發展道路,將優勢擴大扎穩的同時,著重挖掘新產業,爭取在優勢產業方面掌握話語權。

劉雲華教授指出,中國製造業過去30年發展迅猛,有歐美國家不具備的“中端優勢”,也形成了成熟的全產業鏈,這些都是美國“拿不走的”。

至於美國對華的高額關稅,劉雲華教授認為是“不理性”的,這種局面不會存在太久,中美雙方一定會有一個合理的解決。

適度貿易政策是必然趨勢

記者:美國逆向而行,打起關稅戰、貿易戰,未來世界格局會有什麼變化?

劉雲華:全球化發展30年,產生了很多的問題,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這時,每個國家會重新審視全球化,考慮在全球化的過程中,自己國家經濟發展是否健康,每個國家包括中國都要重新調整。

所以,全球化結束了,未來的時代是一個適度貿易的時代、適度投資的時代、適度合作的時代。全球經濟一體化這個趨勢是不可阻擋的,但是每個國家會建立自己的控制範圍,就是所謂的“經濟安全”。每個經濟體保持相對獨立性,為維持它的經濟健康,設立適度貿易政策合理的關稅,是未來的必然趨勢。

不理性的關稅不會存在太久

記者:現在美國對中國商品征收的貿易關稅已攀升至145%,中方則對美國商品征收了125%的反制關稅。您覺得這種狀態可能會維持多久?

劉雲華:中美目前的兩雙方的貿易關稅已經到了一個完全不理性的地步。雙方都有一個態度問題,政治上來說,你給我加這麼多,我也給你加這麼多,這個沒有問題,但是這個顯然不是一個理性的結果。這種不理性的關稅很顯然不會存在太久,大家不用擔心。

貿易必須是符合雙方的需求,中國那麼大的製造業產業鏈,那麼多的優勢,美國不具備,美國從中國買一定是合算的。至於中美貿易之間3000多億美元的貿易赤字,這對美國是不健康,所以美國做調整修正也是很合理的。所以,我估計,不出一兩個月,美國就會重新再考慮合作,中美雙方一定會有一個合理的解決。

美國也能實現部分製造業回流

記者:特朗普推高關稅,能成功讓製造業回流嗎?

劉雲華:不可能像特朗普想的那樣成功,但是也不完全是我們一般認為的美國製造在低成本方面毫無優勢。

全球製造的一半以上在亞洲經濟走廊裡面,製造業想離開亞洲經濟走廊是非常的困難的。但隨著美國各種政策的調整、關稅的提升保護以及科技進步,尤其是是自隨著自動化技術、AI技術的發展,美國昂貴的人工成本不再成為問題,美國是有機會實現製造業回流的。

這樣將會達到它的兩個目的:第一,保證了美國本土在製造業領域能够繼續佔有一席基地之地,比如高科技產業和一些基本的製造。不是說全部回流,而是說回流一部分也可以。第二,實現產業供應鏈多元化。歐洲也在這麼做,因為他們認為產供應鏈太過依賴中國了。

美國是科技最先進國家,經濟體最大國家,它有能力做到他所想要的,但有些它是做不到的,它不可能把那麼大的製造業都回流到美國去,所以美國能部分地實現它的目標。

而對中國來說,穩步提升產業,保持產業鏈的全產業鏈優勢,才是真正重要的。至於那些高端科技競爭不是說不重要,應該說它不那麼迫切,我們迫切要解決的是就業和經濟穩定成長。

中國有兩個領域優勢美國拿不走

記者:在製造業方面,中國哪些優勢是美國拿不走或者是別的國家無法複製的?

劉雲華:中國有兩個領域的優勢是美國拿不走的。一個是擁有比較長的產業鏈,製造業制機械製造領域需要長的產業鏈,美國沒有辦法不走,因為拿回去配套的東西不在。還有一個是依賴人力比較多的產業,美國也拿不走。

這一次是全球經濟的重新組合時期,所有國家再一次重新劃分各自找自己的優勢發展的領域。美國在調整它的國家發展戰略,中國也要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

過去30多年來,我們看到的是美國引領高科技發展,比如互聯網、高端計算技術、數碼科技等,但是中國正在上升,無人機領域有可能變成中國引領。產業的發展需要的不僅僅是科技,還要有產業的經驗、產業應用的積累、各種規範的使用。比如說,我們有無人機科技,美國也有,但面對這麼大的一個城市,這麼一個龐大的體量,該怎麼應用,美國的產業經驗積累還有點不够。我們這邊沒有那麼多規劃,大家都開始用,發現哪有問題就把它修正過來,然後就積累了產業的經驗。所以說,在這個領域中國反倒是有引領世界的可能性。

中國最大優勢在於“中端製造”

記者:接下來,中國應該怎麼做?

劉雲華:我們將要面臨一個重新調整產業分布的時代,中國必須面對這樣一個新的經濟競爭的模式和時期,打穩扎實自己的製造業的基礎。一部分產業可能會離開中國,但沒有關係,中國可以挖掘新的領域、自己的內需,維持自己產業製造的競爭力,就是我們說的“中端製造”。

中國的製造業其實有一個非常好的優勢——“中端優勢”,雖然不是最高端,但是產品卻適應各種收入水平的國家,這是美國、歐洲所不具備的。

其實,除了一些政治和軍事的高端競爭以外,二戰以後更多的是經濟競爭。經濟競爭最重要的不是說最高端經濟、最高端科技,而是你的經濟競爭力,你的產業成本。而中國恰恰站在了製造業成本低成本的優勢上、大規模全產業鏈的優勢上,所以中國是不應該放棄,而且應該更加的打實它,把它擴大扎穩。(完)

【編輯:丘志彬】

視頻

更 多
香港救援隊緬甸地震搜救背後的故事
【通講壇】新加坡教授:對華關稅戰暴露美國製造業“軟肋” 中國要爭取產業話語權
Web3頂級音樂會香港開唱 黃貫中陳慧琳等大咖雲集
一場香港美聲慈善音樂會 奏響基層“閃耀之星”的藝術夢
過萬人一起吃盆菜是種什麼體驗?現場市民:場面震撼 氣氛很好
新加坡學者: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恰恰在於它不夠高端 這能讓中國至少再吃10到20年紅利
四月的香港“科技含量”爆滿 最新科創產品和全球科技菁英齊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