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衝擊下,“環保自然葬”成台灣民眾新選擇香港新聞網4月7日電(編輯 淩玉輝)近年來,在台灣殯葬設施供給不足與少子化浪潮的雙重夾擊下,“環保自然葬”正迅速贏得越來越多台灣民眾的青睞。清明時節,樹葬園區與乘船出海追思,悄然取代傳統墓園,成為台灣民眾緬懷逝者的新興方式。 台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香港中通社圖片 隨著台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速,殯葬設施短缺問題愈發凸顯。有業內人士無奈表示,這一問題目前尚無有效的解決之道。而在少子化引發的連鎖反應下,民眾憂慮隨著獨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未來極有可能出現逝者墓園無人祭掃的凄涼場景。 這種民眾內心的憂慮情緒,在一定程度上與殯葬觀念的轉變形成了呼應。當下,殯葬儀式正逐漸褪去繁瑣的“外衣”。2022年,一項針對台灣民眾殯葬價值觀的調查顯示,台灣中青年在葬禮安排上已轉向以“六省”為原則——省地、省心、省錢、省力、省時、省麻煩。不僅年輕人對簡約新式葬法接受度頗高,許多年長者也秉持著不想給子孫增添麻煩的想法。 受此觀念轉變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開始接納樹葬、花葬等環保葬禮形式。台灣知名作家瓊瑤逝世後選擇了花葬儀式,知名藝人徐熙媛逝世後,其家人也曾一度考慮樹葬。 台灣內政部門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環保葬數量呈現出迅猛的增長態勢。2002年台灣通過《殯葬管理條例》後正式推行環保葬,但在最初的5年裡,各類環保葬人數總計不足千人。直到2018年,這一數字才突破萬人。而近幾年,環保葬數量更是快速增長,到2023年底,累計人數已超過14萬,5年間增長了12倍。 圖為台南環保葬園區。台南市政府圖片 由於台灣傳統喪葬習俗強調入土為安,土葬曾長期佔據台灣社會殯葬舊習的主導地位。然而,隨著墓地與活人爭地問題愈發棘手,以及社會觀念的逐步轉變,殯葬禮俗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土葬逐漸被民眾摒棄,并於2017年被環保葬超越。 以2022年為例,台灣內政部門數據顯示,當年台灣逝者的殯葬儀式中,火葬有22.2萬件、環保葬1.89萬件、土葬僅0.57萬件。在殯葬類型方面,火葬自不必說,樹葬、花葬、海葬這三種最常見的環保葬方式也逐漸成為風尚(此外還有灑葬和植存)。 具體而言,樹葬與花葬均為不立碑、不記名的環保葬法。將骨灰研磨後裝入紙袋,埋葬於樹根或花圃之下,任其自然分解、回歸大地。樹葬寓意生命與自然的完美融合,花葬則象征著往生者化作滋養萬物的春泥。每個穴位在2至3年的養護期結束後,經過自然分解與土壤養護,可供後續下葬使用。選擇樹葬和花葬的人數最多,且近年來呈逐年上升趨勢。 海葬則是將亡者火化後的骨灰再次研磨,用可降解的棉紙袋盛裝,置於“安息盒”中。當船隻航行至特定海域,家屬進行告別祈福儀式後,將“安息盒”連同鮮花一同拋灑入海。為讓生者日後有憑吊之處,海葬結束後,家屬會得到一張小卡片,上面記錄著海葬時骨灰拋撒的經緯度,方便日後有需要時出海追思。 圖為民眾在為逝者舉行海葬儀式。台灣“中央社”圖片 環保葬在台灣的發展過程中,台北市走在了前列。2015年9月,台北市在島內率先推出預立環保葬意願書,鼓勵民眾提前規劃人生的“最後一程”,這一舉措得到了不少民眾的積極響應。2016年起,台北市又鼓勵民眾將先人骨灰從靈骨塔遷出,經處理後進行環保自然葬,還可申請1萬至2萬元新台幣的鼓勵金。目前,台北市已建成3處樹葬園區和2處花葬園區。 台北市殯葬處長張世昌觀察到,每到掃墓時節,環保自然葬區氛圍格外溫馨。有的家屬會準備咖啡、快餐,在園區內悠閑叙舊;還有孩子會帶著小提琴前來表演,以獨特的方式緬懷先人。 近兩年來,台北市平均每年樹葬與花葬人數接近9000人,兩者比例近乎各半;海葬因受天氣影響較大,人數約100多人,人數最少。由於台北市大力推動綠色環保殯葬理念,新開闢了公園化的環保葬區,不僅實行免費政策,還不限制下葬人員為台北市民,因此台北市的環保葬服務對象中,有6成來自外縣市。 此外,台灣的民政管理部門近年來還大力推行公墓公園化。所謂公墓公園化,是指運用造園手法,對舊有公墓進行重新規劃整理,種植花草樹木進行美化綠化,使其外觀如同公園一般。園區聘請專人管理,維護墓園整潔,防止濫葬濫建現象。 公園化後的墓園花木繁茂、風景秀美,不少民眾在假日會扶老攜幼前往休閑游玩,甚至還有一些新人毫無忌諱地前往拍攝婚紗照。 不過,儘管環保葬已逐漸獲得台灣主流認可,但矛盾依然存在。2024年大S樹葬事件曾引發社會熱議,部分民眾質疑“20年後如何定位親人安息地”? 更大的挑戰來自文化慣性的束縛。有分析指出,仍有60歲以上群體認為“樹葬像寵物善後”,這恐怕需要生命教育從校園抓起。值得關注的是,台灣多所中小學已將生態葬納入生命教育課程,通過“模擬樹葬儀式”等活動,逐步重塑青少年的認知。 (完) 【編輯:淩玉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