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海水提鈾試驗平台投用香港新聞網5月18日電 海洋能為人類提供什麼?除了漁業資源、動能資源之外,海水裡還蘊藏著重要的戰略資源——鈾。作為核電的重要原料,鈾資源被喻為核工業的“糧食”。5月17日,中國最大海水提鈾試驗平台建成投用并首次對外開放。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海尾鎮海域,距海南核電碼頭5海里,8個8米×8米的浮動網箱連接組成了總面積約670平方米的海水提鈾試驗平台。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海尾鎮海域,中國最大海水提鈾海試平台。資料圖 目前全球核電站所使用的核燃料,均來源於陸地天然鈾礦的開采。以當前消耗速度,陸地鈾已探明資源僅够人類使用100年左右,而海水中賦存了約45億噸鈾資源,這一數值是陸地儲量的近1000倍。隨著天然鈾資源需求和開發難度的逐年加大,在開發陸地鈾資源的同時探尋和開拓非常規鈾資源,不僅是出於中國現實能源需求的考量,更是戰略性選擇之一。 數十年以來,世界各國一直致力於尋找可大規模實施的海水提鈾產業應用技術。隨著核電的快速發展,近年來與此相關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但工程化海水提鈾的低成本解決方案卻仍是寥寥,大多研究成果僅停留在實驗室階段。 分散的科研力量難以推動如此前瞻性技術的科研進展。2019年11月,中核集團聯合國內14家科研院所,發起成立中國海水提鈾技術創新聯盟(下稱聯盟)。聯盟目標清晰,旨在加快推動海水提鈾技術早日實現工程化應用。至此,中國海水提鈾的研究能力逐漸聚攏,研發進程顯著加快。 截至目前,該聯盟成員單位已達到31家,覆蓋國內90%以上有能力從事此項研究的力量。 理論上而言,海水提鈾技術有望成為解決鈾資源需求的終極保障。但現實很骨感,海水中含鈾總量巨大,濃度卻極低。鈾在海水中主要是以三碳酸鈾醯離子的結構存在,濃度僅為3.3μg/L。 將微弱比例的鈾從海水中“撈”出來的難度,用“大海撈針”來形容也不為過。 “30萬噸海水中只含有1公斤鈾。”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姜標介紹說,30萬噸海水的體量,相當於120個奧運標準游泳池那麼大。海水提鈾技術的關鍵所在——吸附材料,一旦走出實驗室投入真實海試,極易受到海洋污染、氣候、洋流等影響,理論上的吸附容量會立馬“打折”。吸附材料和海洋工程造價,直接決定了海水提鈾的經濟性。 海水提鈾科研成果需要真正走進“大海”。現場試驗是關乎海水提鈾技術能否成功的關鍵一環。據悉,中國僅有少數單位開展了海水提鈾現場試驗,上述位於海南的海水提鈾試驗平台具備開展真實海洋情況下的材料驗證與放大實驗能力,後續將面向聯盟單位開放使用。 未來,該平台將與研究試驗中心、國際交流中心共同組成“兩個中心,一個平台”的海水提鈾科研基地。 按照該聯盟此前提出的中國海水提鈾技術研發“三步走”規劃,目標到2035年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50年實現海水鈾資源工程化開發與利用,建成規模化海水提鈾工廠。(完) 【編輯:許豐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