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部族服飾圖典》出版 馮驥才點贊“用一生扛起的大書”“幾十年裏,他孤獨一人,無人為伴,在茫茫草原上風餐露宿,踽踽獨行,遊走於蒙古族各部族古老的蘇木嘎查。他背上的小包只有幾件換穿的衣裳、生活必需品、紙筆、照相膠卷與小藥瓶。” 圖為郭雨橋(中)在新疆考察期間,與蒙古族牧民乘坐馬車。本人供圖 這是中國著名作家馮驥才對中國民間文化學者郭雨橋新著《蒙古部族服飾圖典》序言中所寫的一段文字。 馮驥才是中國當代文學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挑山工》《珍珠鳥》等散文名篇入選中小學課本,影響幾代人。 圖為郭雨橋(中)騎馬出行考察蒙古族聚居地。本人供圖 16日,郭雨橋告訴記者,他的最新專著《蒙古部族服飾圖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並得到了馮驥才先生的高度評價,在序言的題目中,馮驥才稱之為,“用一生扛起的大書”。 郭雨橋本名郭永明,民間文學作家、翻譯家,生於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筆架山下。雖是漢族人,但他卻是名副其實的“蒙古通”。作為蒙古族民間文化的研究者和傳播者,他曾被評為全國萬裏采風先進個人、全國民間文化守望者提名獎等。 圖為郭雨橋(右一)用攝像機記錄蒙古族生活。本人供圖 何謂“用一生扛起的大書”? 郭雨橋對記者說,“這是自己用17年時間,丈量了中俄蒙涉及蒙古族地區14萬公裏,采集4000余件珍貴服飾資料,寫就的一部草原民族生活服飾圖典。” “其中收錄的4000余件珍貴服飾均來自我十幾年間走遍蒙古族各部族的一手田野調查。”郭雨橋告訴記者,《蒙古部族服飾圖典》以圖典的形式展示蒙古族43個部族的服飾遺產,並對其形成原因、歷史沿革以及民俗文化要素進行系統詮釋,這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 郭雨橋告訴記者,該專著的最大特點是以圖片的形式展示、解析了近千件珍貴的實物服飾,包括蒙古族的傳統衣衫、靴帽、佩件、頭飾等。對蒙古袍、火鐮等獨具代表性的蒙古族服飾組件,講述其在當代草原生活中的演化和傳承。 業界人士稱,這也是這部專著得到馮驥才先生高度評價的原因。 “我認識郭雨橋先生是在全國民間文化搶救發軔之時,那時他已經在北部蒙古族原生的草原大地上做文化調查了。”馮驥才在該專著的序言中說,沒有人遣使他做這件事,一切源自他的“蒙古情結”,以及對草原文明一往情深的熱愛。 馮驥才動情地寫道,“這部圖典絕不是一般的現成的資料匯編;書中全部圖文皆是他本人數十年間跨涉十余萬裏,由草原上一個個部落調查、采集、拍攝來的。每一個信息都有根有據,每一個獲得皆親力親為,再經過精細的梳理與嚴格的考證,終於使我們擁有了一部草原民族生活服飾圖典。” “近幾十年,生活巨變,社會轉型,民族民間的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受到空前猛烈的衝擊。特別是生活文化,往往消泯於不知不覺之間;歷史財富往往消匿於無。”馮驥才認為,正是因此,記錄歷史和傳承文明是當代人文知識分子的時代使命。它往往依賴於一些有眼光的有識之士的先知先覺,並心甘情願做出奉獻。 在馮驥才看來,郭雨橋先生便是這樣優秀的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