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港澳 ->社會

銅鏡漢代時也曾被山寨,宋代鏡子坊已有“打假”意識

分享到:
2021-01-07 17:20 | 稿件來源:北京晚報

【字號:

  “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鏡子,千年以來,不僅是日常生活中映照妝容的器物,還有著裝飾居所、記事言情、祈福辟邪的作用和文化意義。

  最近,“鏡裏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覽在國家博物館舉辦,260余件精選銅鏡集中展示了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歷史、制作工藝以及功用價值等。從齊家文化出土的銅鏡到殷墟婦好墓銅鏡;從戰國“武士鬥獸紋”銅鏡到西漢“中國大寧”銅鏡;從唐代“大吉”嫦娥月宮紋銅鏡到清代嬰戲紋銅鏡,一面面銅鏡既傳遞出獨特的中式美學,也展示出深厚的歷史文化。

國博“鏡中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

  銅鏡祝福“中國大寧”

  國寶級青銅器西周何尊上的銘文“宅茲中國”,是“中國”二字最早的官方記錄。而此次展覽中也有一面銅鏡,穿越兩千年的時光,祝福“中國大寧”。這就是國寶級重器:西漢“中國大寧”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

西漢“中國大寧”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

  上世紀50年代,在長沙北郊一項西漢墓考古工作中,發掘出一面鎏金銅鏡。在今天看來,這面鏡子雖然制作精良,紋飾華美,但與存世眾多的漢鏡相比,外形也不足以稱奇。它之所以備受關註,緣於銘文中的“中國大寧”四字。

  銅鏡銘文布於外圈,篆體順時針排列52字:其中有“中國大寧,子孫益昌。黃裳元吉,有紀綱……”字樣,大意為:“祈盼中國和平與安寧,世世代代日益昌盛。”這段銘文中,引人註意的是“中國”二字的使用。專家考證認為,“中國”二字應該是指大漢王朝。當時,匈奴入侵和諸侯內亂讓人民飽受戰亂之苦。而銅鏡上的銘文“中國大寧”四個字,就表達了對和平的祈願以及人民希望國家安寧、子孫昌盛的美好願望。

  除了這面“中國大寧”銅鏡外,還有不少西漢銅鏡也“有話要說”。在一面西漢草葉紋銅鏡上,銘文鑄有“見日之光、長毋相忘”。這大概是西漢青年男女的“愛情誓言”,它不禁讓人遐想,鏡子背後該有怎樣一段浪漫故事?另一面“愁思”蟠螭紋銅鏡的銘文為“愁思悲,願見君。君不說(悅),相思毋絕”。或許,這面鏡子的主人是一位失意的宮妃,只能將這樣的哀愁寄托於妝台的鏡子之上。

  絲綢之路出現“山寨版”漢鏡

  銅鏡,在古代是商品,也是外交禮品。大量的銅鏡流通到中亞、東亞和東南亞等地。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中國銅鏡的紋飾也開始有了異域風情。

漢代“長宜子孫”連弧紋銅鏡

  在“清光宜遠”單元中,展出了兩面漢代“長宜子孫”連弧紋銅鏡。這看似普通的鏡子,卻是絲綢之路上的“俏貨”。隨著公元前2世紀張騫出使西域以及東漢時期班超等人在西域地區的經營,大量的漢朝物產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中亞、西亞等地。迄今為止,在中亞地區24個地點發現了46件以上漢式鏡。有學者將這些鏡子分為“漢鏡”和“仿漢鏡”。因為“漢鏡”太受歡迎,漢朝境外就模仿其鏡紋飾制作了山寨版的“仿漢鏡”。

  隨著“陸上絲綢之路”的興盛,西域文化傳進中原,這種文化交流在唐代的銅鏡上也有體現。此次展覽中,就有好幾面精美的唐代“海獸葡萄紋鏡”。這種鏡式流行於盛唐時期,鏡背紋飾以蔓枝葡萄和海獸為主,間以飛禽、蝴蝶等動物。海獸即為古代的獅子,它與葡萄一起在兩千多年前由張騫從西域帶回中原,讓當時的人們大開眼界。目前,在日本奈良等多地也發現這種“海獸葡萄紋鏡”,據推斷就是遣唐使從長安攜至日本的。

  唐代還有一種神秘的“江心鏡”,據說是為了合陰陽五行,於揚子江心煉制。傳說中的“江心鏡”未見傳世,但是隨著黑石號沈船的發掘,其“真容”逐漸浮出水面。展覽中,詳細講述了黑石號沈船中發現的神秘銅鏡。

  1998年,黑石號沈船由德國人在印尼海域發現,該區域正好處在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這艘唐代的沈船除了裝載著數萬件精美瓷器外,還有30多面銅鏡。其中一面圓形銅鏡內有浮雕四靈瑞獸,外紋飾以八卦紋,雖然鏡面已經銹損,但是上面的銘文卻依然清晰可辨:“揚子江心百煉造成唐乾元元年戊戌十一月廿九日於揚州”。此“江心鏡”是否就是傳說中的揚子江百煉江心鏡?專家未有定論。這些銅鏡的發現也說明揚州銅鏡已經隨著絲綢之路大量流傳到海外市場。遺憾的是,這面銅鏡目前未藏於國內,我們只能從圖片中一睹其樣貌。

  宋代名鏡——“湖州鏡”

  古代的銅鏡,最初都是由官方機構監督鑄造,隨著民間鑄鏡手工坊的興起,鏡子背面也漸漸有了銘刻的鑄造師之名。到了宋元時期,銅鏡市場化程度更高,出現了大量類似“商標”的鏡銘。

  展出中有幾面宋代的鏡子很有意思:一面葵花鏡背面釋文如下:“無比煉銅每兩一百文”“湖州真石三十郎家照子”(宋代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名諱,將“鏡”改為“照”或“鑒”)。一面蕉葉式銅鏡銘文為:“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還有幾面鏡子釋文也為自家作坊打了“廣告”,出現“饒州肖家巷周小三家造”“饒州葉家”等字樣。

  展館工作人員介紹,兩宋時期,湖州和饒州是當時的兩大鑄鏡中心。湖州鏡中,大部分是私營手工業作坊的產品,當時有石家、方家、薛家、陸家等,而考古發現的青銅鏡又以石家最多。從銘文中可以看出,很多青銅鏡子都註明“真”字,可見當時市場競爭有多激烈,鏡子坊已經有了“打假”意識。

  在“紹興府孫店”銅鏡中,釋文還出現了“如假包換”幾個字。這也看出,當時的商人崇尚公平交易,小小一面銅鏡也講求品牌信譽。

  一面小銅鏡,微縮大世界。一面面“講故事”的銅鏡,讓人駐足“聆聽”。如今,嫦娥五號的成功發射讓世界矚目。展覽中也有一面唐代“大吉”嫦娥月宮紋葵式銅鏡寄托了古人的“登月”理想:銅鏡背面是一幅月宮圖,桂樹婆娑,玉兔在搗藥,嫦娥則身姿阿娜,一手托盤,一手托幅,上有“大吉”二字。這也許是古人穿越時空送來的祝福。

  金代承安二年(1197年)“吳牛喘月故事銅鏡”造型生動,內區鏡鈕上一輪明月間以浮雲,鈕兩側水波蕩漾,鈕下一頭臥牛正在翹首。它講述了另一個故事:水牛又稱吳牛,十分怕熱,一到夏天就喜歡泡在水裏。有的水牛一見到天上圓月,就以為是正午的太陽,嚇得不斷喘氣。後來,人們就用“吳牛喘月”比喻人遇到事情過分害怕。

  古代銅鏡如何觀容顏

  展品中有不少銅鏡,經過歲月的氧化後,鏡面看起來已經十分模糊。很多觀眾都有這樣的疑問:古人用這樣的鏡子,真能照清楚容顏嗎?其實,古代的銅鏡照影效果雖然不如玻璃鏡,卻也能將鬢發眉梢照得十分清楚。否則就不會流傳下“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等動人詩句了。

  古人是如何提亮銅鏡的,這在展覽中也能找到答案。一面銅鏡在鑄造完成後經過簡單的刮磨就能獲得一定映照的效果,但要光亮得“毛發畢現”,還需要關鍵的一道處理工序——用錫、鉛或汞的成分將鏡面打磨致光,習慣上將鏡面加工稱為“磨鏡”或“開鏡”。明代劉基所著《多能鄙事》記載,制作磨鏡藥所需:“白礬(六錢)、水銀(一錢)、白鐵(即錫,一錢)、鹿角灰(一錢)”。銅鏡打磨一次至少可用半年之久。在唐傳奇小說裏,就經常出現以銅鏡養護為職業的磨鏡人。

  (原標題:古銅鏡裏的秘密)

視頻

更 多
【街採】在香港過中秋節是種什麼體驗?這些中秋相關的故事你還記得嗎?
赴京前特首辦答中通社:提速提質發展香港新質生產力
在香港過中秋節太熱鬧!月餅圖案香港上空高高掛起 飛龍各區遊走
李家超:中央贈港大熊貓計劃9月底抵港 盼望年底與公眾見面
香港火龍起舞氣氛濃 萬人空巷迎中秋
香港功夫影星徐少強因病逝世 享年73歲
【灣區行·撞見專精特新】就在深圳 想不到還有這麼多“隱形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