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港澳 ->社會

易硯:一方在手轉乾坤

分享到:
2021-01-06 17:15 | 稿件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1月6日電 工作台前,幾位藝人一字排開,雙手緊握刻刀,神情專註,刀刃劃過石材,巖屑泛起,石材逐漸露出精美的圖案。

  一個冬日,在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的易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正在上演一場“力”與“美”的轉化。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硯產於河北易縣的易水河畔。相傳其始於戰國,盛於唐宋,歷代為宮廷貢品,又名奚硯、燕畿烏金硯,與端硯齊名,有“南端北易”之說。

  “易硯之所以為易硯,不僅僅因為硯石產自易縣,更重要的是,它是這裏的制硯人一刀刀刻出來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鄒洪利正在現場指導,“一方硯台,不僅凝結著大地變遷的天然饋贈,更凝結著一代又一代制硯工匠們傳承下來的工藝和智慧。”

  在雕刻過程中,匠人們眼的觀察、尺的丈量、手上刻刀力度都必須精細、精準。如雕刻龍硯的鱗片,大小演變必須自然流暢,又如雕刻動物毛發,線條要力求精細、均勻、圓滑等。

  鄒洪利說,在制硯過程中,匠人們以料構思,因石施技,巧妙利用硯石上的天然石眼和俏色,采用平雕、立雕、陽雕、陰雕、透雕、鏤雕等多種工藝,融天然與人工於一體,形成了融纖秀細膩、剛勁渾樸為一體的獨特風格。

  唐代詩人李白曾在詩中這樣寫道:一方在手轉乾坤,清風紫毫酒千樽。醉臥黃龍不知返,舉杯當謝易水人。

  2008年6月,易水硯制作技藝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鄒洪利先後被評為“中國首屆文房四寶制硯藝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要守護優秀的傳統,就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發展。鄒洪利說,硯台的發展一定要與時代接軌,不然就會沒有生命力。

  易水河畔的制硯人一邊執著堅守,一邊又不斷突破。從盈掌之物到百噸巨硯,他們又開巨硯制作之先河。他們所開發研制的茶海、魚缸、加濕器、石版畫等硯雕新品開始走入千家萬戶。

視頻

更 多
澳門回歸25周年 街頭巷尾氣氛正濃
香港房屋局局長的心願:在石屎森林中投下一束光
【通講壇】特朗普與周受資會面,TikTok禁令會有轉機嗎?
在香港見到兩個“劉雯”?國際超模教你合影秘訣
香港六大部門反恐演習 現場控制“恐怖份子”!
李家超:習主席講話指明方向 政府將與社會一同奮發改革
李家超夫婦落區中環灣仔 與市民共同感受聖誕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