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月1日報章社評摘要香港新聞網2月1日電 香港多份報章1日對相關時事熱點發表社評。 《大公報》發表社評:明大義,知憂患,盼發展 香港特區政府就基本法23條立法展開公眾諮詢後,引發香港社會各界熱烈反響。 沒有穩定,一切都無從談起。香港遭受“黑暴”重創之後,得以迅速止暴制亂,恢復穩定,重回發展經濟的正軌,是拜香港國安法之賜,“一法定香江”。然而,香港國安法只覆蓋四種罪行,未能滿足23條立法的所有內容,只有盡快完成23條立法,才能排除香港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面的不確定性,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香港的營商環境,更好吸引工商企業和投資者來港投資興業。 23條立法早一日完成,香港社會就能早一日解決後顧之憂,集中精力發展經濟,這道理最淺顯不過。正如工商界人士所指出,商界盼發展,最看重的是穩定及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完成23條立法後,困擾香港多年的問題將畫上句號,從此可以更好發揮香港的獨特作用和優勢,專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香港中通社圖片。 《文匯報》發表社評:提振投資消費信心 要加大力度多想招 特區政府統計處1月31日公布,香港去年GDP按年增3.2%,低過市場預期的增3.4%;金管局公布最新負資產宗數逾2.5萬宗,升至19年新高。 面對本港投資信心、消費信心不足問題,政府不應被動等其自然恢復,而應主動作為,提出提振投資消費信心的實招、奇招、絕招。以本港樓市為例,去年12月本港樓價連跌8個月,處於近7年新低,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樓市3項“減辣”措施,昨日獲立法會三讀通過,因此多名立法會議員就此呼籲全面“撤辣”。細看其理據,主要是利率高企,且私人樓市貨尾重,如中原地產研究部指2023年第四季新盤貨尾升至22,936個、呈逾20年新高,反映新盤銷售遇阻、推高貨尾數字,在樓市前景不明朗下全面“撤辣”不會突然出現炒風反彈,但卻可有效改善樓市氣氛、增強樓市信心。另有立法會議員建議減免40歲或以下港人的首次置業印花稅等。對於這些增強本港投資、消費信心的建議,政府可持開放態度、審慎探討。 《香港商報》發表社評:增強“興”動能 增加獲得感 去年香港經濟增長3.2%,主要得益於疫後全面通關復常,特區政府積極作為,為刺激消費、振興經濟做了大量工作。 當然,也要看到復蘇之喜中有憂。從數據看,去年第四季私人消費開支雖然按年升3.5%,但按季卻放慢2.7個百分點;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按年升15.7%,亦較第三季明顯放慢6.1個百分點;服務輸出和輸入分別按年增長22.1%和27.4%,兩者都按季放慢逾1個百分點,足見香港發展面對的內部及外圍壓力不容低估。當前樓市和股市疲弱,政府財政赤字缺口擴大,本財年首9個月已錄得1423億元赤字,加上高息環境、地緣衝突、全球供應鏈受到干擾等不利因素,都將繼續影響本港,亦令市民預期轉弱、信心不足。因此當局更需要進一步提升治理能力,增強發展動能,推動經濟持續向好,並切實提升市民生活的滿意度,增強獲得感,積極穩住信心。(完) 【編輯:譚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