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4月17日報章社評摘要香港新聞網4月17日電 香港報章4月17日就相關時事熱點發表社評。 《大公報》發表社評:丟掉幻想團結一致 認清敵人堅決鬥爭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外部勢力搞亂香港、以港遏華的圖謀不會改變,外部勢力對香港插手干預從未停止過,香港回歸以來發生的種種亂象,背後都有他們的影子。從2019年為黑暴分子撐腰打氣,到最近美國對多名中國中央政府駐港機構官員和香港特區官員實施所謂“制裁”,都暴露了其霸道霸凌的醜惡嘴臉。但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中國人民從來不吃霸道霸凌那一套,包括香港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是嚇不倒、壓不垮的,中國人不惹事也不怕事,施壓、威脅和訛詐不是同中國打交道的正確方式。 《文匯報》發表社評:築牢職安防線 減低工業傷亡 申訴專員公署昨日宣布完成就特區政府對建造業職業安全及健康監管的主動調查行動,揭露有多名合資格人士未進行妥善檢查便預簽安全確認文件,違法承建商的定罪刑罰過輕及紀律處分過程冗長等問題,反映建造業存在嚴重監管漏洞。 對有高風險作業的合資格人士長期敷衍塞責,甚至預簽安全確認文件、偽造檢查記錄,這種罔顧工人生命安全、視法例如無物的行為,當局應盡快實行公署建議,在引入電子平台強制上傳檢查記錄的基礎上,進一步要求上傳照片、定位及時間戳記等標識,以確保檢查的真實性,方便監察及適時抽查,避免淪為“紙面安全”;參考現行的詐騙罪及偽造文書罪,推動修例加強刑事罰則,包括提高罰款及監禁刑期,並按情節嚴重性處予停牌甚至“釘牌”,以及提高對失職人員的檢控效率,以加強阻嚇作用,提高把關者盡責意識,杜絕弄虛作假。 《香港商報》發表社評:國家擴內需顯效 港商對接莫遲疑 關稅戰陰霾下,中國首季經濟交出了亮麗成績單。關稅戰後續如何演繹有待觀察,但關於經濟前景有兩點已可大膽定論:一是“去美國風險”已成新變局下全球趨勢,二是“中國機遇”將繼續成為世界經濟重要增長動力。關稅戰帶來巨大挑戰,但是有危即有機,在把握機遇、創造機遇方面,“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優勢明顯:貿易方面可加強內聯外通角色;在供應鏈重整大潮下協助內企“走出去”發展美國以外市場,及因應內需把其他地方產品和企業“引進來”;金融方面可順應資產重置潮及中概股回流潮;創科方面可加大人才、資金等來港吸引力;旅遊方面可透過強化“盛事IP”及“文旅IP”,及加強國家“南大門”航空樞紐的“一程多站”旅遊模式……龐大機遇面前,港商豈能遲疑?加快加大與內地市場的對接,香港必能共享國家光明前景。 《星島日報》發表社評:華府保護主義礙營商 港美民間互動不能斷 特朗普發動了一場幾乎無人可以幸免的全球關稅戰,就連長年對美錄得貿易逆差、沒有“佔美國便宜”的香港,亦被課以145%關稅。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導致港商出口成本激增,實質上阻斷了貿易,這一狀況確實很難在一時三刻內改變,但在夾縫中尋找機遇還是有必要的。香港總商會將於4月下旬訪問美國,約見當地商界代表,就是一次在民間層面尋找突破口的舉動,只要操作得宜,相信有助解說香港的實際情況,同時確保港美民間經貿交流孔道不致於完全閉塞。(完) 【編輯:梁嘉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