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觀察:香港追趕AI競賽是跟風還是長線?分享到:
![]() ![]() ![]() ![]() ![]() ![]() 香港新聞網2月28日電 (記者 徐嘉儀)香港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明確將人工智能(AI)定位為關鍵產業。就在財政預算案發布前一天,香港高校聯合研發的港版DeepSeek也向公眾發布。這讓人不禁思考,一直以來比較熱衷“炒”的香港,這一次是跟風還是真的長線佈局?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提出要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籌備開通“科企專線”等多項前瞻性政策。過去幾年,香港一直在高喊要讓科創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因此規劃河套園區、北部都會區、成立研發基金,但一直沒太大的聲音。就在內地DeepSeek、機器人橫空出世後,特區政府又提出要搞人工智能產業。 耗資數十億的香港微電子研發院、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去年相繼成立啟用,30億港元的人工智能資助計劃緊跟其後,已在AI產業投入不少資金的香港,究竟能否在AI競賽中突圍而出? “並非盲目跟風” 嶺南大學數據科學學院署理副院長謝浩然看好香港AI產業前景。他向記者形容,推動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及微電子研發院,標誌著香港正邁向“軟硬一體”的人工智能生態,這是產業發展必備的基礎配套。 嶺南大學數據科學學院署理副院長謝浩然(受訪者供圖) 在他看來,有了算力和硬件,未來香港才可基於“有限領域、精準突破”的定位,運用自身優勢,發展差異化的角色。一是跨境技術轉移中心,發揮國際化司法與智慧產權保護優勢,成為海外AI技術進入內地的“合規適配器”,“比如歐美的醫療影像AI演算法到香港,做一些資料脫敏和模型優化,再引進內地。” 二是垂直領域的應用創新者,即重點突破香港具優勢的AI應用場景。三是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試驗田,為人工智能產品提供國際認可的可信度評級。謝浩然預料,香港會在智能金融、智能醫療、工業智能上有較突出的表現。 金融方面,預算案提出,金管局將參考全球發展趨勢及沙盒經驗,發佈實務指引,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沙盒促進銀行業創新。工業方面,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支持在港建立的新智能生產線已突破100條,涵蓋生物科技、納米纖維材料、新能源等。 為促進人工智能上游研發、中下游成果轉化及開拓應用場景,預算案已預留十億港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謝浩然認為,面對競爭,香港應超越基礎設施建設,向“技術標準輸出”戰略轉型。未來找準優勢,避免重複投資,朝著差異化角色發展,相信AI產業對香港經濟的貢獻可達千億港元規模。(完) 【編輯:徐嘉儀】
|
視頻更 多
【通講壇】新加坡教授:對華關稅戰暴露美國製造業“軟肋” 中國要爭取產業話語權
Web3頂級音樂會香港開唱 黃貫中陳慧琳等大咖雲集
一場香港美聲慈善音樂會 奏響基層“閃耀之星”的藝術夢
過萬人一起吃盆菜是種什麼體驗?現場市民:場面震撼 氣氛很好
新加坡學者: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恰恰在於它不夠高端 這能讓中國至少再吃10到20年紅利
四月的香港“科技含量”爆滿 最新科創產品和全球科技菁英齊匯聚
小鵬X9全球首場上市發佈會香港舉行 現場嘉賓大讚“中國智造”
來論更 多評論更 多
論壇更 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