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2月12日報章社評摘要香港新聞網12月12日電 香港報章12月12日就相關時事熱點發表社評。 《大公報》發表社評:借鑒“片區開發”經驗推進北都發展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早前在上海推介北部都會區和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時,形容北都相當於上海的浦東,河套則相當於浦東的東方明珠塔。這個比喻生動形象。事實上,北都對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有如當年的浦東之於上海。而上海等內地城市使用“片區開發”模式,引入更多市場力量,以多種形式推動創科發展,也為香港北都建設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鑒。 “片區開發”與其他基建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需要給予私人企業以相當大的自主權,以融入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和創新思維,政府的功能是配合、審批、監管以及提供周邊的公共設施等。片區開發也是香港的現實需要。特區政府連年財赤,在投資方面受到限制,而“片區開發”模式主要是引用市場的力量,彌補了政府庫房縮水的不足。事實上,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企業家富於開拓創新精神,是香港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在發展北都方面正好大展拳腳。 《文匯報》發表社評:“走出去”“請進來”增進互信合作共贏 國家外交部及香港特區政府合作邀請訪港的12個國家高級政府官員參訪團,昨日到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官邸參加歡送活動,結束在港4日行程。香港作為“一國兩制”下的國際城市,一直是中外經貿文化交流的雙向橋樑。中央和特區政府充分發揮香港獨特優勢,積極做好“走出去”“請進來”的工作,有利於消除誤解、增進互信、促進合作。香港工商界也要主動向國際社會講好香港故事、中國故事,吸引海外投資者利用香港平台,開拓內地和國際市場,把握商機共贏發展。 拓展香港“朋友圈”,助力中外交往、增進情誼,香港工商界亦責無旁貸。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上月在深圳與香港工商界代表進行深入交流時提出“六個需要”,包括需要大家堅定愛國護港,面向海外講好香港故事,維護好香港國際形象,“面對外部勢力持續對香港抹黑攻擊,香港工商界和企業家要發揮國際聯繫廣的優勢,積極舉辦各類國際交流活動,邀請更多外國友人來港實地考察,親眼見證香港的活力與魅力。” 《星島日報》發表社評:公交減碳屬大趨勢 配套不足成攔路虎 政府近日公布《公共巴士和的士綠色轉型路線圖》,提出以資助形式鼓勵業界使用電動車,包括購買600輛電動巴士和3000輛電動的士,涉款約6億。放眼全球,電動車普及化已成不可逆轉的大趨勢,港府帶頭提供資助相信可為業界轉型創造更大誘因,方向完全正確,絕對值得支持。只是在具體執行上,“充電難”由始至終是一個不容易解決的問題,即使當局提出在2027年底前於全港加裝至少500個供的士使用的“高速充電樁”,也未必足夠。對於電動的士的發展,希望政府帶頭做一個好榜樣,省卻不必要的官僚程序,加緊改善充電配套,減少車主“換車”的顧慮。當然,政府亦可考慮其他不同供電方法,例如換電。根據上海經驗,電動的士只須駛入換電站“換電芯”,2分鐘內便可重新上路,比耗時30分鐘的充電樁更省時。總之,方法很多,久久為功,只要下定決心就可以了。(完) 【編輯:徐嘉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