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港澳 ->時政

【來論】屠海鳴:市民對今年施政報告有何新期待?

分享到:
2024-08-06 11:01 | 稿件來源:信報

【字號: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於今年10月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現在,行政長官已經展開相關的公眾咨詢工作。

香港社會注意到,李家超任內的第二份施政報告實施順利,特別是報告所列的“2024年完成23條立法”、“地區治理”“搶人才”“搶企業”“盛事經濟”等均取得明顯成效,贏得中央的肯定和社會各界的普遍好評;而涉及長遠發展的許多項目,也在有序推進之中。

那麼,社會各界和市民對李家超任內的第三份施政報告有何新期待?應該說,面對變化了的內外環境,香港社會的應變求變的呼聲頗高,期待特區政府更加積極推動變革,至少在以下五個方面有更大力度和動作。

振興本地消費,須重視“客戶意見”

疫情結束後,不少人曾樂觀地認為,香港本地消費會爆發式增長,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內地來港遊客暫不如預期,本港居民一到週末和假期蜂擁至內地消費。

特區政府採取了許多辦法振興本地消費,中央更是接連出台了多項惠港政策,包括內地赴港“個人游”城市擴容、增加購物免稅額度、出台“便利非中國籍港澳永久性居民來往內地新政”,等等,這些措施的正面效益正在逐步顯現,值得期待。但從長遠來看,振興本地消費不能僅依靠中央關照和惠港措施,更應用好“市場之手”。

特區政府開展公眾咨詢,可把視野放寬,不僅收集香港市民意見,也應收集內地遊客、特別是大灣區居民對香港旅遊、零售、餐飲、住宿、食肆業的意見,從而認清自己的“短板”,找到突破的路徑。畢竟,內地遊客是香港的最大客戶群體。

記得李嘉誠先生談自己年輕時創業經歷時,經常提及市場調查,他稱,始終把客戶意見放在第一位,有時候,一天到晚腦子里都是客戶。李澤鉅先生在香港樓市全面“撤辣”後,亦以客戶需求為決策依據,及時調整售樓策略。“顧客是上帝”,振興本地消費,首先應弄清楚自己的顧客是哪些人?多傾聽他們的聲音。

“搶人才”,重點瞄准國際高端人才

一年多來,香港“搶人才”的成效不錯,已審批和實際到港的人才總量已大大超過計劃,說明香港對人才有強大吸引力,是幹事創業的熱土、投資興業的天堂。

但香港不能滿足於此。不久前舉行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支持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這實質上給予香港新定位、賦予香港新使命,這也符合香港實際。“國際高端人才”對一座城市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美國的硅谷集聚了大批國際一流的創新科技人才,硅谷所在的三藩市灣區則成為世界一流灣區。香港若能建成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如同給香港發展安裝了一個新“引擎”,動能大增。

這些天來,結合學習領會三中全會精神,筆者與科技界、工商界、金融界等界別的朋友討論交流,大家普遍認為,對標“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目標,香港“搶人才”應有新視野、新思路、新策略。至少應做好以下“功課”:一是細化“國際高端人才”的標準,不能簡單地定義為“年收入250萬港元以上人士”;二是研究出台吸引國際高端人才的新措施,既要有普惠政策,也要“量身定做”特惠政策;三是深入瞭解內地對國際高端人才的需求,國際高端人才集聚在香港,但主要是滿足中國內地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需求,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需求,要有的放矢,不能閉門造車。

“搶企業”,需聚焦“新質生產力”

一年多來,特區政府“搶企業”卓有成效。特別是引進中東產油國的企業來港,這些企業投資規模大,亦會有後續項目跟進,是一大突破,但不能止步於此。

時下,國家正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因應這個大局,香港“搶企業”也應調整側重點,重點是吸引那些有利於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企業。

眾所周知,香港這麼一塊1100多平方公里、750萬人口的地方,擁有5間世界百強大學,而且都是科研能力很強的大學,這個優勢是全球罕見的;香港還擁有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可以參與許多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香港還擁有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正在打造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

香港“搶企業”應發揮以上優勢,重點引進與“新質生產力”相關的企業,最好能讓引進的企業可以疊加香港基礎研發優勢和市場優勢,這樣可以把產業鏈做長,而香港佔據產業鏈高端,成為至關重要的一環。

這類企業當中,有些對用地要求較高,香港寸土寸金,難以滿足需求。香港應在河套、前海、南沙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如果是真正的好項目,應極力推動項目在這些區域落地,香港和廣東一方以“共建共享”的理念攜手推動,不再拘泥於“一時一地”之得失。

惠民生,側重提升生活品質

行政長官帶領本屆政府在惠民生上著力較大,化解“住房難”“用地難”“就業難”,以及扶貧、安老的各項舉措逐一落實,有些已經見效,有些假以時日將會見效。

惠民生有兩大方向,一是特惠。針對特殊群體的特殊問題,出台特惠政策,給予重點幫扶,這屬“補短板”“固根基”之舉。二是普惠,針對絕大多數人的普遍訴求,整體施策,不斷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屬“擴總量”“增福祉”之舉。在做好“特惠”文章的同時,下一步,應在“普惠”上再加力,從整體上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質。

比如,香港去年發生的“9•7”洪災,百年一遇,城市排水設施經歷了一場大考,亦暴露出某些區域山體不穩定,威脅交通安全。今年的施政報告,應在應對自然災害方面多考慮,提升城市公共設施的安全性,增強市民的安全感。

又比如,香港雖然有不少郊野公園,可供市民遊玩,但城區居住空間狹小,特別是一些老建築,給人的印象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樣子,市民到廣東深圳、中山等地遊玩,非常羨慕“出門見綠”的城市環境。今年的施政報告,應在提升城市環境上有所考慮,讓市民看到身邊的變化,感受到生活品質在不斷提高。

打造新優勢,還要有長期規劃

行政長官在啓動這次施政報告公眾咨詢時表示,特區政府工作聚焦三大方面,即全力發展經濟、聚焦改善民生;強化自身優勢、發掘新增長點;把握國家、國際雙機遇,搭上國家發展快車。

以上三個方面,非常全面和貼切,都涉及到長遠規劃。施政報告雖然是一個年度一份,但香港的發展必須有連續性、穩定性,發展不可能中斷,政府的工作也應是“一年接著一年乾”“一屆接著一屆乾”,不能停滯,不能折騰。這顯示出行政長官對長遠規劃的高度重視。

國家十分重視規劃,從“一五規劃”到現在正在實施的“十四五規劃”,每五年就推動中國發展邁上一個新台階,效果非常好。香港雖然不能照搬“五年規劃”模式,但可以借鑒其思路,在施政報告中體現長遠規劃的意圖,不僅謀當前,更要謀長遠。

比如,香港長期憑借零關稅、低稅率的優勢“買全球,賣全球”,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優勢。今後,隨著內地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香港的這一優勢對內地的吸引力減弱,香港如何培育新的消費優勢?需要從長計議。

不久前,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京會見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一行時說:“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對於面臨內外環境深刻變化的香港來說,同樣要識變、應變、求變,通過改革實現更好發展。”

夏寶龍這段話傳達了中央對香港管治團隊的厚望;其實,這也是香港社會的期待,市民期待新一份施政報告體現識變、應變、求變的特點,展現“通過改革實現更好發展”的曙光。

(本文作者爲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陳卓儀】

視頻

更 多
澳門回歸25周年|這位澳洲人因為什麼堅定選擇了澳門?
澳門回歸25周年|土生葡人:現在就是澳門最好的時代
澳門舉行升旗禮慶回歸25周年 市民:有強大祖國支持 澳門定會越來越好!
回歸25年 澳門工體委主任:國家真的很眷顧澳門
澳門新特首岑浩輝上任後首亮相 冀團結社會各界 推進澳門向前發展
澳門回歸25周年 街頭巷尾氣氛正濃
香港房屋局局長的心願:在石屎森林中投下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