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共尋“前行之路”:清華大學第七屆戰略與安全論壇在京舉辦 香港中通社北京3月21日電 題:共尋“前行之路”:清華大學第七屆戰略與安全論壇在京舉辦
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 莊恭 由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七屆戰略與安全論壇19日至21日在北京舉辦。本屆論壇以“全球秩序的重塑與未來路徑的選擇”為主題,多國專家學者在公開環節就中美關係、亞太地區和國際秩序的未來前景展開討論。 中美關係:或有“大交易” 論壇由兩日的閉門環節和半日的公開環節組成,公開環節的主題為“前行之路”。圍繞中美關係,與會專家認為,中美之間有可能進行“大交易”。 所謂“大交易”(Grand Bargain)是指,將中美之間的主要議題捆綁打包,利用多平台及渠道,進行全面、系統性的磋商。 英國作家邁克爾·瓦提裘提斯(Michael Vatikiotis)認為全球局勢惡化,但依然應保持樂觀。在“大交易”框架下,中美關係的緩和有助於為雙方創造出一種在貿易、技術等敏感領域進行重新權衡的合作模式。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趙明昊表示,面對新局勢下的新挑戰,兩國領導人均需保持克制。中美要提升AI等非傳統領域的政府間合作,全面加強非政府間的合作,充分發揮“二軌對話”的作用。 談及關稅問題,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特約專家余翔說,“如果特朗普不喜歡雙贏,那麼中美間可以按照互惠原則磋商貿易問題,就各自關切的領域給予對方合適的、足够的安全感,也是解決當前困境的一招。” 亞太地區:合作大於對抗 針對亞太地區局勢的未來發展,與會專家強調,中美在亞太地區不會長期保持對抗狀態。亞太地區內國家的長期合作前景優於歐洲地區。 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胡波說,中美在亞太地區進行合作很難,但由於對彼此以及各自對區域內國家的經濟高度依存,中美進行較大烈度對抗的可能性較低。中方傾向於保持克制,美方也應該與中方保持默契。 “亞太安全局勢較歐洲更為穩定,前景也更為光明。”韓國世宗研究所所長李相賢(Sang Hyun Lee)指出,亞太地區的狀態取決於大國間的競爭狀態與更廣泛的國際環境變化,以及兩者間的互動。台灣問題、朝核問題與烏克蘭問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決定問題本身走向的內在邏輯與決定性力量的差別較大。 國際秩序:最好的還是最壞的時代? 與會人士認為,當前世界正處於全新的國際秩序中。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朱鋒表示,目前的國際秩序處於最好與最壞之間的中間狀態,并在動態中不斷變化。最悲觀的情緒不必甚囂塵上,應對新挑戰的關鍵依舊是盡力促成最大共識的行動。 “當下所謂的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缺乏廣泛的認同。”歐盟駐俄羅斯大使艾德和(Markus Ederer)指出,美國作為規則的主要設立者在不斷破壞現有秩序,以至於關於新秩序的討論持續,但探索新秩序的過程漫長且艱難。他強調,新秩序還需要全新的多極化,歐洲可為其發揮更大力量。 2025年是“二戰”結束及聯合國成立80周年,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李晨認為,這對全球的“前行之路”意義非凡。世界需要反思戰爭和衝突發生的根源,預防新的不確定因素的出現。他強調,各國要努力協調各個領域的大國競爭,“大國的典範作用至關重要,但新勢力、新技術的參與也不可忽視”。(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