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訊
嫦娥六號最新科研成果發布:驗證月球岩漿洋模型分享到:
![]() ![]() ![]() ![]() ![]() ![]() 香港中通社2月28日電 2月28日,由中國國家航天局組織,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離子探針中心牽頭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發布嫦娥六號月球背面樣品最新研究成果,通過研究嫦娥六號月背樣品中的玄武岩,驗證了全月尺度月球岩漿洋假說,為探索月球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關鍵科學依據。
作為月球起源與演化的一個重要假說,月球岩漿洋假說提出,月球形成之初,曾呈現為全月範圍的岩漿海洋。隨著岩漿洋冷卻結晶,較輕的礦物上浮形成月殼,較重的礦物下沉形成月幔,殘餘熔體形成月殼和月幔間的克里普物質層。 此前的相關研究,只為這一假說提供了來自月球正面的證據。嫦娥六號帶回的月球樣品,為這一假說補上了缺失的月背“拼圖”——研究樣品中玄武岩的主體形成年齡為28.23億年,源區特徵驗證了月球岩漿洋模型,且表明形成南極-艾特肯盆地的撞擊作用可能對月球早期月幔進行了改造。 研究中,聯合團隊通過分析嫦娥六號月球背面樣品,發現月球背面也存在克里普物質層,且月球背面和正面樣品中玄武岩的成分相似,表明月球形成初期應存在全月尺度的岩漿洋。 此外,研究還發現月球背面和正面樣品玄武岩中鉛同位素的演化路徑不同,表明月球的不同區域在岩漿洋結晶後演化過程存在差異。月球表面盆地尺度的撞擊事件,尤其是南極-艾特肯盆地的撞擊,可能改造了月幔的物理化學性質。 該研究成果是嫦娥六號月球樣品先期研究系列重大成果之一,為人類研究月球起源與演化等重大科學問題提供了關鍵科學依據。相關論文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完) 相關新聞
|
視頻更 多
香港救援隊緬甸地震搜救背後的故事
【通講壇】新加坡教授:對華關稅戰暴露美國製造業“軟肋” 中國要爭取產業話語權
Web3頂級音樂會香港開唱 黃貫中陳慧琳等大咖雲集
一場香港美聲慈善音樂會 奏響基層“閃耀之星”的藝術夢
過萬人一起吃盆菜是種什麼體驗?現場市民:場面震撼 氣氛很好
新加坡學者: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恰恰在於它不夠高端 這能讓中國至少再吃10到20年紅利
四月的香港“科技含量”爆滿 最新科創產品和全球科技菁英齊匯聚
來論更 多評論更 多
論壇更 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