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香港北角的“油街實現”藝術空間,前身為香港遊艇會會所,於1908年落成啟用,曾經位處海邊。1930年代北角填海工程後,先後被改劃為香港政府物料供應處員工宿舍,及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考古貯存倉庫。及後在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下,將這所擁有紅磚瓦頂的二級歷史建築活化修復,並於2013年改名為“油街實現”,作為藝術空間開放予公眾。(香港中通社記者 曹文毓攝) 香港中通社圖片
-
位於香港北角的“油街實現”藝術空間,前身為香港遊艇會會所,於1908年落成啟用,曾經位處海邊。1930年代北角填海工程後,先後被改劃為香港政府物料供應處員工宿舍,及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考古貯存倉庫。及後在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下,將這所擁有紅磚瓦頂的二級歷史建築活化修復,並於2013年改名為“油街實現”,作為藝術空間開放予公眾。(香港中通社記者 曹文毓攝) 香港中通社圖片
-
位於香港北角的“油街實現”藝術空間,前身為香港遊艇會會所,於1908年落成啟用,曾經位處海邊。1930年代北角填海工程後,先後被改劃為香港政府物料供應處員工宿舍,及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考古貯存倉庫。及後在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下,將這所擁有紅磚瓦頂的二級歷史建築活化修復,並於2013年改名為“油街實現”,作為藝術空間開放予公眾。(香港中通社記者 曹文毓攝) 香港中通社圖片
-
位於香港北角的“油街實現”藝術空間,前身為香港遊艇會會所,於1908年落成啟用,曾經位處海邊。1930年代北角填海工程後,先後被改劃為香港政府物料供應處員工宿舍,及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考古貯存倉庫。及後在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下,將這所擁有紅磚瓦頂的二級歷史建築活化修復,並於2013年改名為“油街實現”,作為藝術空間開放予公眾。(香港中通社記者 曹文毓攝) 香港中通社圖片
-
位於香港北角的“油街實現”藝術空間,前身為香港遊艇會會所,於1908年落成啟用,曾經位處海邊。1930年代北角填海工程後,先後被改劃為香港政府物料供應處員工宿舍,及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考古貯存倉庫。及後在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下,將這所擁有紅磚瓦頂的二級歷史建築活化修復,並於2013年改名為“油街實現”,作為藝術空間開放予公眾。(香港中通社記者 曹文毓攝) 香港中通社圖片
-
位於香港北角的“油街實現”藝術空間,前身為香港遊艇會會所,於1908年落成啟用,曾經位處海邊。1930年代北角填海工程後,先後被改劃為香港政府物料供應處員工宿舍,及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考古貯存倉庫。及後在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下,將這所擁有紅磚瓦頂的二級歷史建築活化修復,並於2013年改名為“油街實現”,作為藝術空間開放予公眾。(香港中通社記者 曹文毓攝) 香港中通社圖片
-
位於香港北角的“油街實現”藝術空間,前身為香港遊艇會會所,於1908年落成啟用,曾經位處海邊。1930年代北角填海工程後,先後被改劃為香港政府物料供應處員工宿舍,及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考古貯存倉庫。及後在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下,將這所擁有紅磚瓦頂的二級歷史建築活化修復,並於2013年改名為“油街實現”,作為藝術空間開放予公眾。(香港中通社記者 曹文毓攝) 香港中通社圖片
-
位於香港北角的“油街實現”藝術空間,前身為香港遊艇會會所,於1908年落成啟用,曾經位處海邊。1930年代北角填海工程後,先後被改劃為香港政府物料供應處員工宿舍,及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考古貯存倉庫。及後在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下,將這所擁有紅磚瓦頂的二級歷史建築活化修復,並於2013年改名為“油街實現”,作為藝術空間開放予公眾。(香港中通社記者 曹文毓攝) 香港中通社圖片
-
位於香港北角的“油街實現”藝術空間,前身為香港遊艇會會所,於1908年落成啟用,曾經位處海邊。1930年代北角填海工程後,先後被改劃為香港政府物料供應處員工宿舍,及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考古貯存倉庫。及後在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下,將這所擁有紅磚瓦頂的二級歷史建築活化修復,並於2013年改名為“油街實現”,作為藝術空間開放予公眾。(香港中通社記者 曹文毓攝) 香港中通社圖片
-
位於香港北角的“油街實現”藝術空間,前身為香港遊艇會會所,於1908年落成啟用,曾經位處海邊。1930年代北角填海工程後,先後被改劃為香港政府物料供應處員工宿舍,及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考古貯存倉庫。及後在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下,將這所擁有紅磚瓦頂的二級歷史建築活化修復,並於2013年改名為“油街實現”,作為藝術空間開放予公眾。(香港中通社記者 曹文毓攝) 香港中通社圖片
-
位於香港北角的“油街實現”藝術空間,前身為香港遊艇會會所,於1908年落成啟用,曾經位處海邊。1930年代北角填海工程後,先後被改劃為香港政府物料供應處員工宿舍,及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考古貯存倉庫。及後在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下,將這所擁有紅磚瓦頂的二級歷史建築活化修復,並於2013年改名為“油街實現”,作為藝術空間開放予公眾。(香港中通社記者 曹文毓攝) 香港中通社圖片
-
位於香港北角的“油街實現”藝術空間,前身為香港遊艇會會所,於1908年落成啟用,曾經位處海邊。1930年代北角填海工程後,先後被改劃為香港政府物料供應處員工宿舍,及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考古貯存倉庫。及後在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下,將這所擁有紅磚瓦頂的二級歷史建築活化修復,並於2013年改名為“油街實現”,作為藝術空間開放予公眾。(香港中通社記者 曹文毓攝) 香港中通社圖片
-
位於香港北角的“油街實現”藝術空間,前身為香港遊艇會會所,於1908年落成啟用,曾經位處海邊。1930年代北角填海工程後,先後被改劃為香港政府物料供應處員工宿舍,及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考古貯存倉庫。及後在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下,將這所擁有紅磚瓦頂的二級歷史建築活化修復,並於2013年改名為“油街實現”,作為藝術空間開放予公眾。(香港中通社記者 曹文毓攝) 香港中通社圖片
-
位於香港北角的“油街實現”藝術空間,前身為香港遊艇會會所,於1908年落成啟用,曾經位處海邊。1930年代北角填海工程後,先後被改劃為香港政府物料供應處員工宿舍,及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考古貯存倉庫。及後在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下,將這所擁有紅磚瓦頂的二級歷史建築活化修復,並於2013年改名為“油街實現”,作為藝術空間開放予公眾。(香港中通社記者 曹文毓攝) 香港中通社圖片
-
位於香港北角的“油街實現”藝術空間,前身為香港遊艇會會所,於1908年落成啟用,曾經位處海邊。1930年代北角填海工程後,先後被改劃為香港政府物料供應處員工宿舍,及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考古貯存倉庫。及後在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下,將這所擁有紅磚瓦頂的二級歷史建築活化修復,並於2013年改名為“油街實現”,作為藝術空間開放予公眾。(香港中通社記者 曹文毓攝) 香港中通社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