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解讀克里訪華:彰顯白宮尋求合作的意圖到歐洲、阿聯酋、印度逛了一圈,美國氣候問題特使克里這兩天又出差到了上海,下一站韓國。 這次,他將能見到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作為《巴黎協定》的參與者,他倆也算“老相識”了。 但最近的世界很“精彩:日本決定將核污水排入大海、美方一支所謂“非官方代表團”於4月14日飛抵台北、下周由拜登主持的全球氣候峰會……一樁樁都脫不開美國的影子。 於是,外媒從克里訪華行程中解讀出“白宮尋求合作”等拉攏意圖之余,也認為“克里任務艱巨”。不過,他們還是視氣候合作為中美緊張關係中的一抹潛在“亮色”。 而在拜登的“氣候大秀”之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率先宣布,中方將於4月16日在北京出席中法德領導人氣候視頻峰會。 “美國氣候特使訪華,彰顯白宮尋求合作意圖” 4月14日晚22時45分左右,載有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約翰·克里的車隊抵達上海東郊賓館。訪華期間,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將同克里舉行會談。 這一行程受到眾多外媒關注。路透社指出,這是迄今為止已知的拜登政府官員對華最高級別訪問。克里將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尋找與解振華的共同立場,他與解振華已經認識多年。 《紐約時報》及其中文網4月15日進一步報道稱,“美國氣候特使克里訪華,彰顯白宮尋求合作意圖”。 克里訪華突顯了拜登政府在氣候、新冠疫情等共同挑戰上,與中國合作的意向。他是中美外交關係高度緊張之際,首位訪問中國的拜登政府官員。 作為拜登的氣候特使,克里已經訪問多個國家。他在倫敦、布魯塞爾和巴黎見過歐洲官員,去過阿聯酋、印度和孟加拉國。 在新德里,克里稱贊印度“無疑”是可再生能源領域的世界領導者,“正在完成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任務,推動(數據)曲線的變化。”期間,他還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見過面。 英國廣播公司(BBC)也從克里訪華中讀出了類似信號:美國特使正要趕在拜登主持的氣候峰會之前,前往上海拉攏中國。 白宮上月底宣布,拜登已邀請全球4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領導人參加4月22日至23日舉辦的全球氣候峰會,受邀國家包括負責全球80%二氧化碳排放的17個國家,以及最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中國和俄羅斯也在邀請名單中。 在英媒看來,美國希望說服中方出席下周的線上峰會,“這次峰會是今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之前的一個關鍵里程碑”。 現在,克里希望彌補超級大國之間的關係,從而使拜登主持的氣候峰會能取得進展。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的中國問題專家伯尼斯·李(Bernice Lee)覺得,“這是好消息。至少他們在峰會準備階段就進行了溝通。” 路透社也提到了下周氣候峰會對美國的重要性:“4月22日至23日舉行的峰會,將給白宮一個重申美國在氣候變化問題方面領導地位的機會”。 《華爾街日報》說得更為直白:拜登競選時曾承諾處理氣候變化問題,但由於排放是全球性的,他在不展開國際合作情況下所能取得的成就有限。 “克里任務艱巨” 有意思的是,克里一邊對CNN表示,談到應對氣候危機,中國的合作“絕對至關重要”,“我們在一些關鍵問題上與中國存在很大分歧,這是絕對的。但氣候問題必須獨立(看待)”,一邊又著意強調“這不是針對中美其他關鍵分歧的交易”。 果然,聽說拜登政府高級官員首次正式訪華,一些共和黨人言辭激烈,聲稱克里此行“釋放了錯誤信號”。但白宮方面明確表示,美國將在各個層面上與中國接觸,與中國的關係不是對抗而是競爭。 但中美之間的“關鍵分歧”,是真實存在的。 Axios評價說:“克里面臨著一項艱巨的任務,那就是設法將氣候問題與中美之間更有爭議的議題區分開。” CNN將克里訪華,定義成了“對中美兩國能否合作與分歧並存”的考驗。 《紐約時報》則在字裏行間“把球踢給了中國”,聲稱如果中方出席下周峰會,參與美國的外交倡議,那這將是“中國願意與美國合作”的重要信號,即便美國新政府與盟友合謀了制裁等行動,導致雙邊緊張局勢升級。 而在克里訪華前的周二,美國情報部門還發布一份重要年度報告,重復了所謂“中國威脅論”。 除此以外,路透社等多家外媒提到了上月在阿拉斯加舉行的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忘不了開場白部分的插曲。 CNN等還注意到,與此同時,美方一支所謂的“非官方代表團”於4月14日飛抵台北。 一位美國政府高級官員宣稱,一個由前議員和前官員組成的美國“非官方代表團”抵台,顯示了華盛頓“對台灣地區及其‘民主’的承諾”。 針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克里均表示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需要與中國合作,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月28日曾提醒指出,中美在具體領域的合作不是“溫室裏的花朵”,必然與整體的中美關係息息相關。不應指望一方面肆意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國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求中國在雙邊和全球事務中給予理解和支持。“我們希望美方能夠為中美在重要領域的協調與合作創造有利條件。” “中美關係中的一抹潛在亮色” 不過,外媒在談到中美關係時,普遍對氣候合作“另眼相看”。 CNN稱,作為世界上最嚴重的“污染源”,美國和中國的行動對延緩氣候災難至關重要,這也被視為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存在合作和聯合領導空間的關鍵領域。 《華爾街日報》評價,中美兩國展開氣候合作的可能性,是兩國日益緊張關係的一抹潛在“亮色”。 德媒也覺得,克里訪問讓兩國有機會擱置現有政治緊張局勢,專注於可能的氣候合作。 研究中美氣候合作的亞洲社會政策研究所分析師伍德羅夫(Thom Woodroofe)也認為,兩國似乎希望將氣候問題與其他爭端切割。 只不過,他將美國對“世界領導者”的執念套用到了中國頭上,稱“從中國的角度出發,他們意識到,與美國的氣候合作利大於弊。”特朗普時期,中國作為氣候變化政策主導者的地位有所提高。“拜登就職後,他們不希望就此失去這一地位。” 美國前氣候談判代表托德·斯特恩(Todd Stern)則在去年9月寫道,“在奧巴馬政府時期,美中氣候關係是全球(氣候合作)進步的核心,最終促成了巴黎氣候協議。” 他說,如果不能恢復這種接觸,“將對美國和世界各地的國家安全造成嚴重後果”。 在說到“溫室裏的花朵”的當天,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同時表示,中美在氣候變化領域擁有廣泛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間,中方願同美方及國際社會一道,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問題。 而美國公眾似乎廣泛認同克里所說的“氣候問題必須獨立看待”。亞洲社會政策研究所今年2月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盡管受訪者對在汽車和醫療等領域與中國展開創新和貿易合作表示‘擔憂’,但他們也非常樂於接受圍繞清潔能源發展的潛在夥伴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