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疫苗是關鍵軟實力,美國不能把優勢讓給中俄自去年12月新冠疫苗開打後,美國各地便亂象叢生。疫苗接種緩慢、過敏現象頻發……直到最近,美國人才終於從一堆“爛攤子”中抽身喘口氣。然而他們發現,局勢有些不妙。 正在歐美強國為爭奪疫苗爆發多輪“口水戰”之際,中國已經向中東、非洲等地區國家成功輸送疫苗。與此同時,俄羅斯和印度也在實現全球疫苗公平分配上貢獻力量。 見此情景,美媒開始著急了。《紐約時報》2月28日刊發題為《“疫苗外交”時代到來了》的專欄文章。 文章直言,為了美國的國家利益,不能把關鍵的“軟實力”優勢讓給俄羅斯或中國。“貧窮國家會記得是誰、何時向他們提供了援助。” 2月初,《紐約時報》曾刊文呼籲歐美國家正視中俄兩國的新冠疫苗。文章援引數據稱,中國和俄羅斯的新冠疫苗因為後勤、價格和療效等多方面因素,成為中東、非洲等地區國家的優先選擇。 與此同時,歐美國家在疫苗分發和接種方面亂象叢生,各國之間爆發疫苗“搶奪戰”。這也促使法國、西班牙和德國等國反思“疫苗民族主義”,已經開始討論訂購中俄疫苗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升全球疫苗分發效率、實現全球疫苗公平分配的努力中,美國的身影全程沒有出現——他們一度退出了世衛組織,並焦頭爛額地處理國內的“爛攤子”。 《紐約時報》在2月28日再次刊文提醒,隨著美國國內疫苗接種步入正軌,美國人和政府應注意兩件事:其一,在全球所有地方消滅新冠病毒前,疫情不會消失;其二,一些確診病例仍在激增的國家無疫苗可用。 文章稱,目前已有近14%的美國人接種了至少一劑疫苗;而據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估計,截至2月18日,只有7%的低收入國家接種過疫苗。 《紐約時報》還將各國在疫苗選擇上的自主決定政治化,與所謂“疫苗外交”聯系在一起,催促美國政府盡快參與進來、與中俄展開“軟實力”競爭。文章直言,為戰勝新冠病毒,以及基於對美國國家利益的維護,不能將關鍵的“軟實力”優勢讓給中國和俄羅斯。 “貧窮國家會記得是誰、何時向他們提供了援助。”《紐約時報》稱,俄羅斯和中國“很早就抓住機會”,從去年春天開始就向疫情嚴重的國家提供了口罩和防護裝備等醫療物資。 如今,隨著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對疫苗的需求愈加迫切,中俄兩國已陸續向世界各地的國家輸送疫苗,其中還包括塞爾維亞、匈牙利等歐洲國家。其中,塞爾維亞在中國疫苗的加持下,接種速度“領跑”歐洲。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2月8日表示,中方向巴基斯坦等53個發展中國家提供疫苗援助,已經和正在向22個國家出口疫苗。中方還積極參與世衛組織“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決定向“實施計劃”提供1000萬劑疫苗,主要用於發展中國家。 《紐約時報》曾援引分析公司Airfinity數據稱,科興公司今年已經簽署了向12個國家出口3.5億劑疫苗的協議;國藥集團向11個國家出口約1.94億劑;俄羅斯“衛星V”則向17個國家出口大約4億劑。這三家制造商都公開表示,它們在2021年有能力生產提高產量,各自將有能力生產10億劑疫苗。 此外,印度也開始開發自己的疫苗,並將其運往國外。 見此情景,美國政府也開始參與進來。在就任總統後,拜登宣布美國將重返世衛組織,加入“新冠疫苗實施計劃”(COVAX),並承諾為全球疫苗分發提供40億美元。 但正如《紐約時報》所說,“這些僅僅是一個開始”。 值得一提的是,歐美國家並非現在才意識到與中俄兩國的明顯差距,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早在2月初,法國總統出席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旗下項目“歐洲中心”計劃的啟動儀式時坦承,中國向別國成功輸送疫苗,西方領導人感到“有點丟臉”。 然而,對於歐美政府和媒體在報道中反復提及的“疫苗外交”,中國外交部早就做出過回應。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曾表示,選擇哪種疫苗應該由各國自主決定,在這個問題上不應有惡性競爭,更不應進行所謂“對抗”。中方正切實努力踐行新冠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的宣示,同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以不同方式開展疫苗國際合作,根據他們的需要,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與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