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關稅風暴中,中國反而被視為安全港灣香港新聞網4月10日電 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起的“對等關稅”風暴日前正在全球引發混亂。這其中,關於中美兩國在這場關稅大戰中的表現,尤其引起全世界的矚目。4月9日,美國《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表達了一個特別的視角,文章稱:關稅風暴中,相較於政策多變的美國,許多公司已經將政治穩定、社會穩定的中國視為最安全的港灣。以下為文章編譯內容: 2025年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華盛頓白宮展示簽署後的關於所謂“對等關稅”的行政令。新華社記者 胡友鬆 攝 美國對其他亞洲國家征收的重關稅使中國成為更有吸引力的選擇,因為這些公司在全球貿易動蕩中不敢草率作出決定。 儘管美國對中國征收了高額關稅,但美政府對亞洲其他國家的一連串貿易稅及其下一步行動的不確定性,都鼓勵了一些企業在中國繼續生根,這恰恰與美政府的目的完全相反。 對這些企業來說,美國所謂的“對等關稅”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讓中國成為一個更具吸引力的生產和采購地,因為它削弱了這些企業將生產或采購業務分散到越南、印度或其他亞洲國家的動力。 此外,美國挑起“關稅戰”後所引發的混亂局面,讓企業對於因通過大幅調整供應鏈而增添更多動蕩因素心存忌憚。面對持續的變化和不確定性,企業紛紛選擇堅守自己所熟悉的模式,即與中國供應商或製造合作夥伴保持長期穩固的合作關係。 特拉維斯·路德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丹佛、生產竹纖維床上用品的公司創始人,他說:“目前,繼續留在中國并把在中國的業務做好,是每個人的策略。” 路德本周參加了一個美國企業家會議。他說,和其他與會的企業負責人一樣,大家并沒有花時間去尋找新的合作夥伴,也沒有撤離中國的想法。相反,他正與中國商業夥伴合作,尋找降低成本或開發新產品的方法。成本優勢只是中國成為商品製造首選目的地的一個方面。“如今,成本優勢甚至都不是大多數企業留在中國的原因。”路德說,“更重要的因素是因為中國擁有非常成熟的製造和工程流程。” 2025年4月8日,交易員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交易大廳工作。 新華社發 郭克攝 目前,大多數美國工廠無法與中國的製造能力、產能和速度相媲美,即使關稅侵蝕了中國的成本優勢。此前,一些美國公司以及跨國公司選擇將部分生產業務從中國轉移至其他國家。對大多數公司而言,美國并非一個可行的選擇。路德表示,曾有一位顧問告訴他,要在美國建造一個用於種植和加工竹纖維的工廠,至少需要花費600萬美元。在竹子生長所需的數年時間里,他還得為從中國進口竹纖維支付關稅。 更換供應商是一個艱難、昂貴且耗時的過程。將整個供應鏈徹底轉移到另一個國家既需要時間,也需要資金——除非企業清楚政府政策的走向,否則它們都不太願意去這麼做。 一家國際製造企業的高管表示,鑒於美國方面看似隨意的決策方式,公司根本不可能基於此就作出“將業務從中國轉移出去”這樣長期的決策。這名高管說:“游戲規則似乎每天都在變。感覺我們除了按兵不動,別無選擇。” 2024年10月2日,遊客在中國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安順古城歷史文化街區游玩,一片歡樂祥和的場景。新華社資料圖 根據日本投資銀行野村證券的研究報告,美國最近對多個國家加征的關稅,尤其是對越南、泰國、印度等國加征的高額關稅“極大地削弱了”企業將工廠從中國遷走的動力。野村證券表示,儘管中國仍面臨著因更高關稅帶來的重大挑戰,“但對其競爭對手施加的更廣泛的關稅大網,可能會在無意中鞏固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 薩拉·馬西經營著一家為美國公司提供外貿咨詢服務的機構。她稱,當關稅在各地都很嚴苛時,人們往往會維持現狀。在當下的製造業領域,人們更傾向於維持與中國的合作現狀。馬西說:“如果大家都受到了關稅衝擊,那肯定會讓一些人不再去另尋出路。因為人們會想,至少我們清楚這個供應商能為我們提供什麼,而且在關稅衝擊之前我們對他們的服務也很滿意,所以為什麼不繼續維持這份滿意呢?”(完) 【編輯:許豐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