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歐洲直接投資規模降至十年新低!香港新聞網5月11日電 據《環球時報》報道,美國盈利性智庫榮鼎咨詢9日公佈2022年中國對歐洲直接投資報告,盤點中企對歐洲投資的境況及最新趨勢。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對歐直接投資降至79億歐元,較前一年下降22%,為2013年以來新低。 專家表示,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歐盟在美國壓力下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規,限制了中國企業在人工智能、半導體等高科技領域的投資。即便如此,中國產業鏈依舊在新能源等領域憑藉實力受到歐洲國家歡迎,在帶動當地產能和推動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成為重要參與者。 圖為英國一處集裝箱貨運碼頭。資料圖 歐洲變得更加敏感 報告顯示,2022年,中企在歐洲的併購和收購活動大幅度減少。少數比較大型的併購行動是騰訊收購英國視頻游戲開發商Sumo Digital。歐盟成員國以及英國政府加大了對中國投資的限制力度,尤其是對中企計劃收購當地半導體產業,或是重要基建項目方面,選擇采取比較嚴格的審查。 在2017年,只有11個歐盟成員國對“敏感行業領域”的收併購案采取監控措施。但到了2022年,除保加利亞和塞浦路斯之外的許多歐盟成員國都在采取類似措施,并且普遍采取不透明的干預和處理措施。 例如,英國政府在2022年11月以“國家安全”為由,下令一家已經完成併購和接管英國半導體晶圓製造廠的中資公司釋出其大部分股權。時任英國商業、能源和產業戰略大臣的格蘭特·夏普斯給出的理由是“防止潛在的國家安全風險”。 德國漢堡港碼頭的中資收購案也經歷波折。去年10月,德國聯邦內閣會議批准中遠海運收購漢堡港“福地”碼頭24.9%股權。但今年4月下旬,德國經濟部稱漢堡港違反了聯邦信息技術安全局的條例,延誤將該碼頭報告為“關鍵基礎設施”,這意味著德國將重新審查這起收購案。 不過,在整體下降的同時,中國對歐洲的投資也出現一些新的趨勢。2022年,中國對歐洲的綠地投資自2008年以來首次超過併購。綠地投資也稱創建投資,指中國企業在海外設立子公司或建設的新生產設施。在電動車電池工廠等項目的推動下,2022年中國對歐洲的綠地投資增長53%至45億歐元。 “能源轉型的重要參與者” “儘管中歐投資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擾,但也要看到,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的資本和產能也有‘走出去’的動力”。對外經貿大學法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全球創新與治理研究院研究員趙永升10日對記者表示,歐洲是一個重要的投資目的地。雖然存在一些政策限制,但歐洲的營商環境較好、市場法制化程度較高。 德國城市杜塞爾多夫是最受中國投資者歡迎的德國城市之一。目前,該市擁有約630家中國公司。該市還一度超越倫敦,成為中企在歐洲的第一大投資目的地。包括華為、小米在內的中國科技企業在這里設有分公司。 在杜塞爾多夫街頭,可以看到許多中餐館,以及不少經營中國手機、電動車等商品的專賣店,不少當地人在中國公司上班。 一位叫馬克的IT從業者對記者表示,中國的投資改變了杜塞爾多夫,甚至也在對魯爾區產生影響,讓這里看起來更加國際化。華為等中企帶來的技術正在改善該地區的網絡體驗。 “我們希望對中國公司保持開放,這會令杜塞爾多夫從中受益。”《萊茵郵報》近日援引杜塞爾多夫市長斯蒂芬·凱勒的話稱,該市希望吸引到更多中國企業,中國風電機組製造商明陽智能已經表達在當地投資的興趣。 報告顯示,中國對歐洲的投資主要集中在歐洲經濟的“三駕馬車”英法德和匈牙利——合計有88%的投資流向了這四個國家,前三者占中國對該地區投資的68%。其中,中國對匈牙利的高額投資(16億歐元)引發關注。 在2017年至2021年間,匈牙利獲得的投資占中國對歐洲投資總額不到1%。2022年,中國對匈牙利的投資幾乎完全由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投資推動,寧德時代在匈牙利的新工廠項目總價值達到76億歐元。 這一趨勢延續到了2023年。5月9日,中國電池企業億緯鋰能發佈公告表示,公司全資孫公司億緯匈牙利已與賣方簽署購地協議,購買賣方位於匈牙利德布勒森西北工業區的土地,用於生產圓柱形動力電池。 據路透社報道,億緯鋰能將投資10億歐元在當地建設電池工廠,供貨寶馬汽車。而一家來自中國的鋰離子電池隔膜生產商已經開始在當地生產。利用這一波中國投資,匈牙利有望發展為歐洲的電池製造中心。 “中國公司正在向歐洲電動汽車價值鏈投資數十億美元”。榮鼎咨詢專家阿加莎·克拉茨表示,對他們來說,中國企業是“能源轉型的重要參與者”。 趙永升認為,2022年,中企在歐投資主要集中在新能源領域,這是中企產業鏈布局的需求也是歐洲產業發展的重點,因此受到歡迎。中國新能源企業出海,需要當地有足够的購買力和充分的政策支持,這也是歐盟幾個主要經濟體所具備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成玉對記者分析稱,中企在歐洲的綠地投資能帶動當地產能、創造就業,直接帶動當地經濟增長,因而受到歐洲國家歡迎。同時,俄烏衝突使得歐洲有強烈的能源轉型需求,在這方面中國具有很大優勢,歐洲認為中國的投資能帶動其綠色產業發展。 最大障礙是投資審查 對於2023年的中歐投資前景,各方有不同的分析。 奧地利ORF電視台分析稱,2023年中國對歐洲的投資可能會略有回升,但不太可能出現強勁反彈,主要障礙依然是歐洲政府對中國投資的審查。 德國經濟官員正在采取更嚴格的對華政策。截至2023年3月底,德國經濟部已啟動對11項投資的深入審查,其中10項來自中國。 2023年,類似審查機制將在比利時、愛沙尼亞和愛爾蘭生效。歐盟委員會也有新的外國投資審查條例,并加強了對外國補貼的規定。 另一個憂慮來自美國可能加深對中國企業的制裁,潛在的長臂管轄會要求歐盟方面給予配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講師克里姆近日對德國之聲表示,許多被美國盯上的中國企業上游價值鏈在中國,下游部分則在全球。一些歐洲公司會受到影響。德新社認為,政治因素未來仍會左右中企對歐洲投資。 中國產業研究專家、耶魯大學訪問學者卞永祖對記者分析稱,歐洲打壓外國投資將給自身帶來很大不利影響,“歐洲這樣的發達經濟體的活力來自於開放。隨著中國經濟復甦,中企肯定會增加對外投資,但是要使中國在歐洲的投資恢複到以前的高水平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是歐洲需要改善與中國的友好合作關係。”(作者/環球時報駐英國、德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 馬晶晶) 【編輯:許豐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