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急了:這個國家正變成“小中國”!9月29日,位於加勒比海東岸的巴巴多斯正式宣佈,該國將從11月30日起不再承認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為巴巴多斯國家元首,并改制為共和國。 在距離決議生效僅剩幾天時,20日,英國《泰晤士報》在感慨巴巴多斯將不再是他們的“小英格蘭”時,卻專門發文給中國扣了一頂匪夷所思的帽子。 圖源:《泰晤士報》 在報道標題中,作者稱巴巴多斯拋棄了英國女王,“正變成‘小中國’”,隨後并配上了這張標注了中國在當地的合作項目的示意圖,還將其命名為“中國正買下巴巴多斯”。 巴巴多斯宣佈改制和清除殖民主義象征的做法,被解讀成“拋棄英國”,還在我們的想象力範圍內。可《泰晤士報》整篇文章卻一直沒能說清楚,這一事件和中國到底有什麼必然聯繫? 通過設置引導性的問題,這家英國媒體讓他們的采訪對象向中國提出了兩個匪夷所思的指控。其中第一位本地采訪者對記者說,巴巴多斯很快就會變成“小中國”,并稱自己擔心國家會陷入債務陷阱,導致巴巴多斯像蜜蜂對蜜罐的依賴一樣不斷地貸款,以至於最終被中國人控制。 而第二個本地采訪者對自己國家顯得非常灰心喪氣:“我們始終要淪為別人的附庸,不是大英帝國的,就是中華帝國的。” 中國在巴巴多斯參與的工程項目現場,圖源:《泰晤士報》 最近幾年,上述這種指控經常出現在西方媒體的報道中,他們甚至為此構建了一個名叫“新殖民主義”的概念,他們認為,中國在藉助國際地位、軍事威懾以及附帶條件的經濟援助和合作項目,設法控制那些曾經被西方殖民者用武力征服的第三世界國家和地區。這篇文章有大半的內容是在重複“新殖民主義”的陳詞濫調。 不過,作為國際知名媒體,《泰晤士報》還是把這個爛梗玩出了一些新花樣。首先是“英國媒體用巴巴多斯攻擊中國搞殖民主義”這個設定本身,就已經包含了太多滑稽的要素了。 自17世紀起,英國就藉助堅船利炮把巴巴多斯劃為殖民地,200多年後,英國又用了同樣的手段入侵了中國。一個曾經世界最大的殖民國家,對著兩個自己欺侮過的國家大言不慚地拿“殖民主義”敲打別人,這個場面本身就非常滑稽了。 同樣作為世界大國,中英分別是怎麼對待巴巴多斯的呢? 除了此前的殖民行動外,據英媒2018年曝光,英國政府曾長期對被脅迫到英國定居的加勒比移民和他們的家人采取歧視措施,有包括巴巴多斯人在內的許多移民被非法關押和驅逐出境,這一事件被稱為“帝國疾風號醜聞”。 圖源:英國《衛報》 相比之下,中國在當地廣泛投資建設的基建項目,其中絕大部分都有助於幫助巴巴多斯實現經濟獨立自主。此外,中國還曾在疫情期間向巴巴多斯提供了援助疫苗。只不過,中國和巴巴多斯這些互惠互利的項目,都被《泰晤士報》當做“控制巴巴多斯的罪證”列在了圖表裡。 更好笑的是,《泰晤士報》用來證明“中國壓迫巴巴多斯”的證據,居然是“中國希望巴巴多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台獨”劃清界限。 可是,尊重對方主權和領土完整,難道不是國際交往的基本要求嗎?“一個中國”原則不是國際社會的共識嗎?中國要求別國尊重自己的主權和國際共識,怎麼就成“壓迫”了呢? 按這個邏輯,那同樣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的英國,難道也是受了我們的“壓迫”? 其實,如果《泰晤士報》真的對台灣問題、“新殖民主義”還有“用經濟援助換政治支持”這些話題感興趣,那麼立陶宛這邊倒是有個完全符合條件的選題。 據多家外媒19日報道,由於積極配合美國炒作台灣議題,立陶宛將在下周與美國進出口銀行簽署一項6億美元的出口信貸協議。此外,立陶宛當局也在最近幾個月把台灣議題作為和美國頻頻互動的交流渠道。 在這裡,我們期待《泰晤士報》能寫出一篇“立陶宛正變成小美國”的大作。 【編輯:紀東】
|